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73篇
  免费   3691篇
  国内免费   756篇
耳鼻咽喉   74篇
儿科学   2024篇
妇产科学   558篇
基础医学   1291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11383篇
内科学   5170篇
皮肤病学   138篇
神经病学   343篇
特种医学   15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9篇
外科学   1222篇
综合类   21913篇
预防医学   8095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12015篇
  179篇
中国医学   6278篇
肿瘤学   289篇
  2024年   410篇
  2023年   1647篇
  2022年   2125篇
  2021年   3951篇
  2020年   6977篇
  2019年   1838篇
  2018年   816篇
  2017年   1671篇
  2016年   1715篇
  2015年   1989篇
  2014年   3696篇
  2013年   3364篇
  2012年   3892篇
  2011年   4209篇
  2010年   3711篇
  2009年   3225篇
  2008年   3565篇
  2007年   3197篇
  2006年   2786篇
  2005年   3146篇
  2004年   2870篇
  2003年   2015篇
  2002年   1467篇
  2001年   1409篇
  2000年   1018篇
  1999年   993篇
  1998年   902篇
  1997年   841篇
  1996年   753篇
  1995年   669篇
  1994年   499篇
  1993年   349篇
  1992年   295篇
  1991年   253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链。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现场调查和大数据技术分析传播链。结果 2022年4月27日至5月13日, 海淀区发生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全基因组测序系Omicron变异株(BA.2.2进化分支);涉及感染者38例,确诊病例34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临床分型以轻型(88.2%)为主,无重型、危重型和死亡病例;早期临床症状以咽部不适(50.0%)、咳嗽(29.4%)为主;17 d内传播7代,涉及3起社区聚集、2起单位聚集和8个家庭内传播;暴露方式以同住(47.6%)、同时空暴露(31.6%)为主;代间距MQ1,Q3)为3(1,6)d;总续发率为1.5%(37/2 482),其中家庭续发率为36.7%(18/49)。结论 本起Omicron变异株疫情临床症状轻,家庭、社区聚集性明显,疫情传播速度较快,同时空暴露感染风险较高,需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摸排密切接触者,以快制快,有效阻断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入院初期临床检测指标特点,寻找可预警轻型/普通型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于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组28例,重型/危重型组16例。分析患者入院3天内血常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血小板(PLT)]、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EA)]、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病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结果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外周血WBC、NEU、MON、PLT、LYM、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CD19+、CD16+CD56+细胞计数均低于轻型/普通型组,其中CD3+T细胞(t=2.24、P=0.03)、CD3+CD4+T细胞(t=2.148、P=0.037)和外周血淋巴细胞(t=2.039、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组患者血清IL-6为21.06(11.02,36.43)pg/ml,轻型/普通型组患者为6.13(3.14,12.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2、P=0.00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咽拭子样本和粪便样本新型冠病毒核酸Ct值分别为(30.03±1.196)和(33.12±1.48),均低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新型冠病毒核酸Ct值[(33.56±0.75)和(35.76±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4、P=0.012,t=1.545、P=0.130)。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住院天数[(25.06±3.01)d]显著长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11.79±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6、P<0.001)。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IL-6(OR=1.059、P=0.039)和住院天数(OR=1.173、P=0.005)均为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严重程度COVID-19患者入院初期淋巴细胞及亚群、IL-6及病毒核酸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住院天数和IL-6异常升高是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对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分型的早期预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Rt)估计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R0)=5.1,R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结论 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江苏省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的HBV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江苏省2005-2019年HIV/AIDS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数据库,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不同特征HIV/AIDS的HBsAg检测率和HBsAg阳性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005-2019年江苏省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共29 288例,总体HBsAg检测率为49.8%(14 594/29 288),2005-2019年HBsAg检测率由0.0%(0/80)增加到75.2%(3 448/4 586),呈逐年上升趋势。进行HBsAg检测的HIV/AIDS中,江苏省籍占81.6%(11 915/14 594),男女性别比7.34:1(12 845:1 749),年龄(38.5±13.8)岁,汉族占96.1%(14 023/14 594),已婚/同居占48.9%(7 131/14 594)。男男性传播和异性性传播感染途径占97.9%(14 294/14 59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Ag检测率的影响因素中,2015年及以后入组、外省户籍、已婚/同居、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注射吸毒感染途径的人群HBsAg检测率较高。HIV/AIDS的HBsAg阳性率为8.6%(95%CI:8.2%~9.1%),HBsAg阳性率在2016年之前均>10.0%,自2016年以后稳定在6.7%~8.2%。HBsAg阳性率的影响因素中,2015年及以后入组、女性、年龄>5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较低,而45~59岁年龄组和少数民族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较高。结论 2005-2019年江苏省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中,HBsAg检测率总体不高,合并HBV感染高于一般人群,需要加强其HBsAg相关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常见时间序列模型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预测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4月1日至9月30日美国、印度和巴西3个国家COVID-19每日确诊病例数,分别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使用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比较不同模型预测9月21-30日确诊病例的表现。结果应用ARIMA模型预测美国、印度和巴西疫情的MAPE分别为13.18%、9.18%和17.30%,RMSE分别为6542.32、8069.50和3954.59;应用RNN模型预测美国、印度和巴西疫情的MAPE分别为15.27%、7.23%和26.02%,RMSE分别为6877.71、6457.07和5950.88。结论ARIMA和RNN模型的COVID-19预测效果存在地区差异,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在美国和巴西较优,而RNN模型的预测效果在印度较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肿瘤专科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医院实践提出针对性策略。方法运用PEST模型,分析常态化防控下肿瘤专科医院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并以某肿瘤专科医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总体策略。结果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肿瘤专科医院面对着与其他类型医疗机构共通或特异的崭新环境。针对环境变化,案例医院采取防控与救治相整合、线下与线上相整合、院内院外资源相整合的应对策略,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恢复和提升。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和政府部门应全面把握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围绕疫情防控和肿瘤防治两大主线,制定涵盖短期和中长期等不同时段、更具整合特点的肿瘤专科医院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97.
2020年,贵州省人民医院逆行而上战疫情,倾情倾力攻贫困,牢记使命促发展,站在新起点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逆行而上,奋勇担当,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冠肺炎疫倩发生后,医院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部署安排,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第一时间踊跃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院党委果断作出部署,"—手抓病人救治,—手抓疫隋防控"。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起"1+8"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2020年6月中旬,北京市新发地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共确诊新冠肺炎患者65例。通过临时改建隔离留观病房,建立隔离留观病房工作机制与工作流程,探索适宜的会诊方法等措施,保障了隔离留观病房的平稳运行。通过总结、分析疫情期间患者就诊情况及诊治效果,认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患者的就诊行为有一定特点与规律性,隔离留观病房在新冠肺炎排查、诊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运行隔离留观病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 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 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 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 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3日—4月7日于我中心住院治疗的6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1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对上述患者实施非重症组与重症组亚组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非重症组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核酸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重症组患者中,治疗组核酸转阴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3.62±2.12 )d vs.(9.25±0.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腹泻发生率为46.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为轻到中等程度腹泻,经对症治疗后腹泻症状消失。结论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冠肺炎非重症患者效果不明显,治疗重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更长,虽临床应用总体安全性较好,但存在腹泻等不良反应,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