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6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395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165篇
基础医学   1149篇
口腔科学   157篇
临床医学   709篇
内科学   433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124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63篇
综合类   1718篇
预防医学   276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276篇
  3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68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365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流行暴发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SARS病原体的分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报道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为SARS的致病因子;于部分患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中检测到这种病毒的存在,或血清中具有该病毒的抗体产生。这对SARS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直接于患者的病变组织中检测SARS病毒的报道较少。我们尝试从病变组织中检测SAPS病毒。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18q21在人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杂合性缺失(LOH)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8q21上的位点RP11-729G3和RP11-850A17作为目的 片段,选择接近18号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点RP11-621L6作为参照位点,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提取、纯化相应位点的DNA,用切口平移法分别标记生物素和地高辛后制成双色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30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0例慢性胰腺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18q21 LOH情况,并收集、整理相应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胰腺导管腺癌中在RP11-729G3位点有25例(83.3%)有LOH,在RP11-850A17位点26例(86.6%)有LOH,其中25例在RP11-729G3和fuP11-850A17两个位点均有LOH,1例仅在RP11-850A17位点有LOH.10例慢性胰腺炎中均未发现18q21 LOH.经统计学分析发现,18q21 LOH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导管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P11-729G3和RP11-850A17两个位点LOH有高度相关性(Phj系数=0.877),但和临床病理各因素间未发现明显相关.结论 18q21 LOH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属于高频事件,并且位点RP11-729G3和RP11-850A17的LOH有高度相关性,可能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断中18q21LOH也能作为较特异的标记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 mRNA(Galectin-3)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B mRNA(cell division cycle 25B,CDC25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和原位杂交法检测220例胃癌组织和31份正常胃黏膜组织中Galectin-3 mRNA和CDC25B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 220例胃癌中Galectin-3 mRNA和CDC25B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54.1%;Galectin-3 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TNM(tumor,lymph node,metastasis)分期、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CDC25B mRNA表达也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Galectin-3 mRNA表达与CDC25B mRNA表达呈正相关;Galectim3 mRNA和CDC25B mRNA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病例.结论 Galectin-3 和CDC25B基因的表达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4.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染色体病进行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生物素标记的X -α着丝粒探针、特异区域单拷贝序列探针 2 1q2 2 .3;地高辛标记的重复序列探针pY3.4分别对 7例性腺发育不全、5例唐氏综合症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及间期细胞核进行单色及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用染色体成像系统摄影并后期处理 ,显示的异常核型有 :45 ,XX/4 7,XXX ;45 ,XO/4 6 ,Xi(Xq) ;45 ,XO/4 6 ,XX ;47,XX 2 1;47,XY 2 1;47,XXY。中期分裂相FISH杂交结果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一致 ,间期细胞中荧光信号的数目与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75.
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学的建立与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功能定位建立技术平台。方法人单染色体供体细胞通过微核化、出核、融合步骤将随机标记有耐药neo基因的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系C5F中,对微细胞杂交克隆进行药物筛选和单细胞克隆,并填序列标签位点-PCR和全染色体涂染荧光原位杂交方法验证人染色体转移的结果。结果获得具有G418和HAT双重抗性的微细胞杂交细胞,通过单细胞分离克隆方法获得15个具有双重抗性的微细胞杂交克隆,序列标签位点-PCR结果发现导入染色体的随机片段丢失,全染色体涂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导入的人8号染色体与大鼠染色体发生了稳定的重组。结论成功建立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功能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一例核型为47,XY,t(5;17),+22的少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和实验特征.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ultiplex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技术进一步检测该病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少见变异易位的临床特点.结果 FISH检测PML-RARa阴性,但77%的细胞显示存在17号RARa基因的重排或复制;BCR-ABL阴性,但74%的细胞显示有22号染色体的复制或重排.M-FISH明确RARa基因重排系5号与17号染色体易位所致,并证实了22号三体的存在.结论 变异型t(5;17)易位,形成NPM-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APL中少见的类型.骨髓形态表现为奥氏小体缺如,核型中常伴有其它附加染色体异常,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联合化疗有效,但易复发,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高白细胞者预后凶险.  相似文献   
77.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友谊式”穿刺器[1]、一次性试管、一次性吸管、琼脂和滤纸。病…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I-FISH)技术监测CML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负荷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 应用I-FISH、常规细胞遗传学 (CCG)G显带技术和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对 2 0例治疗中CML患者骨髓中的肿瘤负荷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骨髓细胞假阳性率为 0 6 %~2 0 % ,分界值为 2 4 5 % ;2 0例患者经IFN -α治疗或骨髓移植后 9/18例(5 0 % )CCG检测到Ph( )细胞 ,阳性细胞率 16 7%~ 10 0 % ;结合正常分界值 ,16 /2 0例 (80 % )经I-FISH检测到BCR -ABL( )肿瘤细胞 ,阳性细胞率 2 8%~ 99 6 %。 16例患者行RT -PCR检查 ,13/16例 (81 3% )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结论 I -FISH技术可高度灵敏、特异地监测CML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负荷的变化 ,与CCG及RT -PCR相比 ,检测所得结论更加科学、合理和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79.
目的运用全染色体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对14/21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胚胎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达到优生目的.方法应用FITC、Texas标记的21/14全染色体探针对14/21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胚胎活检后的单个卵裂球进行遗传学检测,选择正常信号或携带者信号核型胚胎进行移植.结果常规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后获取胚胎12个,活检优质胚胎11个,杂交后有信号胚胎7个,其中1个正常胚胎,1个携带者胚胎;1个14单体胚胎,1个21单体胚胎,1个21三体胚胎,另2个胚胎活检后均为21号二体,无14号信号.结论运用14/21全染色体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4/21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胚胎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能够将正常核型胚胎挑选出来进行移植,从而达到优生目的.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 (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 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