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08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640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05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8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血清预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首次行131I治疗的113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81例,年龄15~68(44.85±12.01)岁。将患者分为无远处转移(M0)组和远处转移(M1)组。所有患者在未服或停服左旋甲状腺素4周后,行甲状腺功能与抗体水平等检测,行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和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比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2组之间ps-Tg水平的差异;非参数法建立ps-Tg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最佳诊断界值点(DCP)。 结果 M0组(85例)与M1组(28例)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131I治疗剂量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8、12.588、12.581,P=0.003、0.003、0.002);而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手术至首次检测ps-Tg的时间、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ps-Tg水平的M(P25~P75)分别为1.95(0.70~6.98) ng/mL和95.05(6.98~278.47) 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7.5,P=0.000)。ps-Tg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13~0.936),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1.4%、91.8% 和86.7%,DCP为28.80 ng/mL。 结论 DTC术后首次血清ps-Tg水平对预测DTC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行131I治疗后,甲状腺残余灶、DTC转移灶内照射的吸收剂量与治疗反应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22例DTC术后行131I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1~59岁,中位年龄39.5岁。在患者服药后多个时间点行131I全身平面显像及局部SPECT/CT显像,测算甲状腺残余灶、DTC转移灶的吸收剂量及患者的平均吸收剂量。按照《2015美国甲状腺协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评估患者的治疗后反应。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残余灶与转移灶在不同疗效及分组之间的吸收剂量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吸收剂量预测治疗效果的性能。 结果 100%(28/28)的甲状腺残余灶及34.8%(8/23)的DTC转移灶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的DTC转移灶吸收剂量(M=79.3 Gy)高于未完全反应(M=29.8 Gy)的转移灶(Z=?2.195,P=0.028)。ROC曲线分析提示,DTC转移灶的吸收剂量可用于预测病灶行131I治疗后的疗效反应,曲线下面积达0.783(Z=?2.195,P=0.028),预测病灶达完全反应的截止值为70.6 Gy。患者平均吸收剂量可预测治疗后病情的缓解状况,曲线下面积达0.823(Z=?2.285,P=0.022)。 结论 DTC转移灶的吸收剂量需要达到足量才可达到治疗完全反应。摄碘组织的吸收剂量与患者平均吸收剂量均可作为碘治疗后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近6年卵巢癌分子成像领域的研究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卵巢癌分子成像研究文献,采用Bicomb2.0软件统计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代、来源期刊及期刊所属国家、第一作者、高频主题词分布情况、不同分子成像技术及主要示踪剂的发文情况。将出现频次≥4次的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作为高频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该领域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树图,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筛选出相关文章171篇,分别发表在88种期刊上,其中54篇(31.58%)发表在核心区的7种期刊上。有15人发表相关文献至少2篇。PET分子成像方面的文章共97篇(56.7%)。主要用于临床研究的分子示踪剂为~(18)F-FDG和~(99)Tc~m。高频主题词共37个,经聚类分析得出近6年卵巢癌的分子成像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卵巢癌的分子成像诊断、疗效监测及肿瘤代谢、肿瘤复发及转移灶的诊断、病理诊断4个方面。结论通过对卵巢癌分子成像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5.
笔者介绍了一例因心悸、胸闷、憋气入院的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冠心病的病例。其Graves甲亢诊断明确,且合并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行两日法静息+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发现患者存在大范围心肌缺血,其冠心病危险度分层为高危,权衡利弊后建议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运重建良好且无甲亢危象发生。本研究旨在提示甲亢合并可疑冠心病患者在排除相关禁忌后应采用核医学MPI进行冠心病危险度分层,以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SPECT/CT 心肌灌注显像在原发性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观察组)的SPECT/CT MPI结果,并将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参数与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6例心肌缺血患者均为可逆性心肌缺血,共计70段,其中多壁段缺血的患者占83.3%(30/36)。(2)70个缺血壁段中,心尖部缺血占25.7%(18/70),前壁缺血占31.4%(22/70),下壁缺血占27.1%(19/70),侧壁缺血占12.9%(9/70),间壁缺血占2.9%(2/70)。缺血评分为1分、2分、3分者分别占85.7%(60/70)、11.4%(8/70)和2.9%(2/70)。(3)两组的左心功能参数:负荷LVEF、静息LVEF、负荷EDV、静息EDV、SSS和SDS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SPECT/CT MPI特点是以多壁段受累为主的、可发生在任何壁段的可逆性心肌缺血,缺血程度较轻,且可能同时伴有左心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究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与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对亚甲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初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60例,均行SPECT-CT与SPECT照射成像。比较两种方法诊断效果。结果:SPECT诊断出SAT38例(63.3%),非SAT18例(30.0%),不能确定4例(6.7%);SPECT-CT诊断出SAT49例(81.7%),非SAT8例(13.3%),不能确定3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T的诊断,SPECT-CT的诊断准确性(49例,81.7%)大于SPECT诊断(38例,63.3%),故SPECT-CT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 对比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SPECT/CT)与GE 64排CT异机融合前后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简称异机融合)诊断结直肠癌及TNM分期的优势。方法 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18F-FDG SPECT/CT和异机64排CT检查,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18F-FDG SPECT图像分别与同机低能量CT及异机64排CT图像融合。36例患者中,共65枚病灶,其中原发灶36枚,淋巴结转移灶19枚,远处转移灶10枚,并依此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中病灶边界是否清晰、与邻近脏器关系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质量得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三组图像质量得分异机融合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03和-3.858和-2.844,均P<0.01)。结论 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异机融合图像均优于同机融合图像,异机融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99m)TcO_(4)^(-)甲状腺显像评估残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测定甲状腺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行^(99m)TcO_(4)^(-)甲状腺显像、^(131)I显像。分析^(99m)TcO_(4)^(-)甲状腺显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残甲灶检出率,残甲摄鍀计数与Tg/TSH相关性。结果^(99m)TcO_(4)^(-)甲状腺显像灵敏度86.79%,特异度66.67%,准确度85.71%,阳性预测值97.87%,阴性预测值22.22%,残甲灶检出率69.23%。残甲摄鍀计数与Tg/TSH显著相关(r=0.617,P<0.01)。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99m)TcO_(4)^(-)甲状腺显像评估残甲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价值以及令人满意的残甲灶检出率。残甲摄鍀计数与Tg/TSH两者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