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6年卵巢癌分子成像领域的研究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卵巢癌分子成像研究文献,采用Bicomb2.0软件统计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代、来源期刊及期刊所属国家、第一作者、高频主题词分布情况、不同分子成像技术及主要示踪剂的发文情况。将出现频次≥4次的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作为高频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该领域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树图,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筛选出相关文章171篇,分别发表在88种期刊上,其中54篇(31.58%)发表在核心区的7种期刊上。有15人发表相关文献至少2篇。PET分子成像方面的文章共97篇(56.7%)。主要用于临床研究的分子示踪剂为~(18)F-FDG和~(99)Tc~m。高频主题词共37个,经聚类分析得出近6年卵巢癌的分子成像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卵巢癌的分子成像诊断、疗效监测及肿瘤代谢、肿瘤复发及转移灶的诊断、病理诊断4个方面。结论通过对卵巢癌分子成像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在诊断胶质瘤中的价值,为临床正确诊断胶质瘤和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1.5TMR磁共振成像系统,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DWI扫描与增强扫描。结果采取病例中,50例胶质瘤,10例脑脓肿,8例脑转移瘤;36例脑胶质瘤患者均为低信号,10例脑脓肿均为高信号,8例脑转移瘤为均匀高信号。脑脓肿与脑胶质瘤的坏死区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转移瘤与脑脓肿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胶质瘤诊断价值高,但对于脑转移瘤与脑脓肿的判断还有一定局限性,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89SrCl2、89Sr联合99Tc-MDP、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  方法  95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试验组A(30例)、试验组B(32例), 分别用89Sr治疗、89Sr联合99Tc-MDP治疗, 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主要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生活质量、血象、骨显像所示骨转移灶数目的改善情况。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t检验。  结果  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骨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57.58%、83.33%、81.25%。经统计分析, 试验组A、B与对照组骨痛缓解有效率、全身状况Karnofsky评分提高率(51.52%、80.00%、71.88%)、骨转移病灶治疗有效率(60.61%、83.33%、84.38%), 三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 而不良反应试验组无明显增加(χ2=1.885, P > 0.05)。  结论  89Sr联合99Tc-MDP、89Sr联合唑来膦酸的治疗方法较单独使用89Sr均能显著提高缓解疼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停服左甲状腺素钠随访期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甲状腺全切手术或次全切手术的DTC患者145例,对其在停药第3天、第3周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简化版测量患者3周体力活动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患者肌肉疼痛程度,并采集患者血液,测量甲状腺激素〔包括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肌酸激酶水平。以停药第3周患者肌酸激酶水平是否高于270 U/L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影响DTC患者术后停药随访期间肌酸激酶水平异常的因素。结果 停药第3天,患者肌酸激酶水平为(94±44)U/L,VAS为1.0(0.2)分,患者肌酸激酶水平与VAS无相关性(rs=-0.112,P=0.179)。停药第3周,患者肌酸激酶水平为219(323)U/L,VAS为(3.0±1.7)分,患者肌酸激酶水平与VAS呈正相关(rs=0.563,P<0.001)。以肌酸激酶水平分组,阳性组和阴性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力活动量、FT4、FT3、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3是影响DTC患者术后停药随访期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因素(P<0.05)。以患者FT3绘制预测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FT3预测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最佳临界值为1.3 pmol/L,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0.639,0.805)〕。结论 DTC患者术后停药随访期间肌酸激酶水平与肌肉疼痛VAS呈正相关。停药期间应减少体力活动量,定时监测甲状腺功能有利于减少患者肌肉症状出现。FT3是DTC患者术后随访期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当血清FT3水平>1.3 pmol/L时,能够降低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解其左右支气管动脉的特点,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方法收集113例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的MSCTA图像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比较其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在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的差异。 结果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存在差异。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解剖信息,为经支气管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SCTA及后处理技术分析肺腺癌及肺鳞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差异,为提高插管成功率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收集45例肺腺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MSCT图像,68例肺鳞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图像,测量并比较肺腺癌及肺鳞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差异。结果肺腺癌L1R1型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肺鳞癌L1R1型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肺腺癌与肺鳞癌L1R1型左侧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了解肺腺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肺鳞癌L1R1型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差异,为临床开展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  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价值。方法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和131I治疗的DTC患者28例,所有患者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Dx-WBS)阴性、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且B超检查发现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对28例进行99mTc N-NOET SPECT/CT早期、延迟显像。利用ROI技术在病变部位勾画感兴趣区ROI1,取对侧相同面积部位标记为ROI2,以ROI1/ROI2计算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摄取比值(T/N)。将SPECT/CT检查结果与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8例(52个病灶)经病理检查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39个病灶),良性病变7例(13个病灶)。99mTc N-NOET显像提示转移灶17例(30个病灶)、良性病变4例(9个病灶)。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判断D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76.92%,特异性61.54%,准确性73.08%,假阳性率38.46%,假阴性率23.08%,阳性似然比2.00,阴性似然比0.38。7例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良性病变者T/N,低于21例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判断DTC患者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较好,尤其适合Dx-WBS阴性、Tg阳性、B超检查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SPECT/CT显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37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180min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和分析。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21例,与2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对照106例,与随访2年结果对照110例,计算平面显像和SPECT/CT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平面和SPECT/CT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行/检验。结果平面显像237例中142例诊断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72例良性病变,70例骨转移,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95.30%(142/149)。SPECT/CT显像237例中224例结果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104例为良性病变,120例为骨转移,SPECT/CT诊断总符合率94.51%(224/237),其中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9.48%(192/193)。平面显像和SPECT/CT对骨转移的肯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P=0.024)。结论SPECT/CT显像不仅可以精确定位,而且还可补充单独CT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提高对骨病变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99mTc- 硫胶体(99mTc-Sulfur colloid ,SC)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7 月到2010年1 月本院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于乳腺肿块周围3 点、6 点和12点位置各注射99mTc-Sc37MBq 后15min、30min、1h、2h 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 )显像,术中用γ 探针探测“热点”淋巴结分析术前淋巴显像与术中探测检测乳腺癌SLNB的结果。结果:术前99mTc-Sc 淋巴显像成功确定60例患者(85.71%)的前哨淋巴结,5 例患者(7.15%)发现腋窝以外的前哨淋巴结。淋巴显像确定SLN 的成功率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无显著性相关(均P>0.05);与注射同位素到显像的时间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 术中确定SLN 的成功率在术前淋巴显像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乳腺癌SLN 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99mTc-Sc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导向性,能较好的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