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先秦两汉时期,在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早期的解剖知识及日渐积累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从而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就痹病而言,在基础理论方面,对痹病病因病机有了创新性认识,强调外因责之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内因责之于营卫失调。在痹病脉象理论的阐述方面,提出五脏之痹脉象各异,以人迎寸口脉诊详辨痛痹,以太谿脉诊决阴痹生死,并且确立了营卫气血在痹病发生中的地位。尤其在痹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方药等方面发挥甚多,创新了痹病的的外治方法,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中医痹病诊疗体系,对后世诊治痹症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挖掘先秦至东汉中医古籍以及哲学古籍中的心身理论,为构建中医心身医学理论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古籍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经过文献筛选录入MySQL数据库中,建设先秦至东汉中医心身医学古籍数据库,并在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文献的朝代分布、著作分布以及关键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库共录入包含"心"的条文2048条,涉及著作113部;包含"性"的条文620条,所涉及著作73部;包含"情"的条文976条,所涉及著作82部;包含"志"的条文1530条,所涉及著作91部。从朝代分布来看,从先秦至东汉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从著作分布来看,在《太平经》《论衡》《吕氏春秋》《准南子》等古籍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理论;从关键词分布来看,分别以"心""性""情""志"为主题词检索录入的条文中涉及的关键词出现频率大于30%的分别有知、心、欲、情。结论:秦汉之际中医学以及哲学古籍中蕴含了丰富的心身理论,同时在秦汉时期的诊疗实践过程中凸显出了上工治未病的优势。通过数据库技术挖掘秦汉之际的心身医学体系对于目前临床中相关疾病的先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过程中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10,31(4):I0001-I0001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文人吴惟信的这两句诗,是描写人们清明时节游春盛况的.游春,又称"踏青"、"踏春"、"探春"、"寻春",现代人干脆就叫它"春游".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对先秦时期的非医学文献如十三经、诸子百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味的含义运用发生认识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先秦时期味的两个涵义"滋味"的产生应早于"五行属性"之味的产生,并简述了对于当时人们对于味及五味在保健医疗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沈明泓 《中国性科学》2008,17(4):39-40,44
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是对立的统一.先秦时期人们对性的认识也深受"阴阳"二元学说的影响.为此本文从(1)男女交合是符合阴阳天道的"至理";(2)男女交合能促进阴阳互根互用;(3)男女交合要注重阴阳的消长平衡三个方面,阐述了"阴阳"二元学说对先秦人们性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刍议先秦楚地导引养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引养生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 记载。我国古代的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 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它能通过治疗疾病、预防 病害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最早有关“导引”的文 字,出现在《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 考者之所好也”。对“导引”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 导引仅仅指熊经鸟伸类的纯肢体运动(或称运动导 引),即“引体令柔”;另一种认为包括“吹呴…  相似文献   
37.
养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青睐与追捧。医籍中有关养生的方药层出不穷,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方书的探索,从方剂分类、药物组成、方药特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先秦两汉医家的养生观念。当时医者对于中医药养生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对养生方剂、药物功效、采摘时节、药食配伍、辅药利用、服药方法等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一些总结。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思想作为中医早期的养生思想流传至今,被历代医家传承与发扬。因此,先秦两汉简帛中养生类医方的价值值得肯定与发掘。  相似文献   
38.
<正>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称虚静之美。先秦诸子百家对虚静之说,有过种种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从大处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从小处说,如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如此。  相似文献   
39.
人类的美容措施出现甚早,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相关饰品出现。至商周时期,已有涂粉、施朱等化妆美容。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爱美意识增强,社会重视美容之风兴盛,人们开始探讨美的真谛,再加之中医药学的发展,促使了美容与中医药的融合。《山海经》、马王堆帛书等早期文献的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中医美容概况。  相似文献   
40.
《健康大视野》2009,(18):90-90,92
先秦议婚,男女双方一定要通过媒人、使者来交接,而不能彼此直接接触。这样是为了避免男女草率苟合,《孟子一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在新迎娶新娘之前,男女双方都还不认识。所以说,先秦的新婚第一餐真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吃在其次,重点在于让双方一起吃个饭、见个面,认识一下,为今后的感情奠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