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78篇
  免费   1409篇
  国内免费   1415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209篇
妇产科学   326篇
基础医学   1422篇
口腔科学   418篇
临床医学   3635篇
内科学   1583篇
皮肤病学   239篇
神经病学   301篇
特种医学   6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2204篇
综合类   7197篇
预防医学   1852篇
眼科学   225篇
药学   4567篇
  59篇
中国医学   2899篇
肿瘤学   627篇
  2024年   176篇
  2023年   592篇
  2022年   524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503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1073篇
  2013年   1115篇
  2012年   1464篇
  2011年   1549篇
  2010年   1316篇
  2009年   1335篇
  2008年   1851篇
  2007年   1445篇
  2006年   1336篇
  2005年   1729篇
  2004年   1376篇
  2003年   1396篇
  2002年   1170篇
  2001年   867篇
  2000年   673篇
  1999年   560篇
  1998年   445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95篇
  1995年   432篇
  1994年   371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272篇
  1991年   245篇
  1990年   240篇
  1989年   20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为常规治疗(机械通气)难以治愈的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了临时体外呼吸循环支持的技术,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的过程中,血液从患者的静脉系统进入人工膜肺,进行氧合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随之再从静脉系统回输至患者体内。为了避免正常肺功能的丧失,机械通气在体外膜肺氧合的过程中仍然有必要,但如何设置体外膜肺氧合过程中的机械通气参数,至今没有明确的指南。因此,本文将简述体外膜肺氧合期间气体交换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就现有证据和文献总结体外膜肺氧合过程中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 ECMO)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48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ECMO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 h及24 h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肺动脉压( PAP )、心率( HR )、心脏指数( CI )〕,治疗前和治疗24 h 后全身氧代谢检测指标〔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氧饱和度( 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PvO2)、混合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治疗后败血症、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1)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治疗前和治疗4 h后两组患者HR、 PAP、 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2)全身氧代谢检测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 PaCO2、 SaO2、 PvO2、PvCO2及S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PaO2、 SaO2、 PvO2及SvO2高于对照组, PaCO2、 PvCO2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24)、病死率为29.2%(7/2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0%(6/24)、67.7%(16/24)(P<0.05)。结论采用ECMO治疗ARD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代谢,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ARD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体外物理振动排石治疗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20-01在该院泌尿外科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伴有明显残石的患者共52例,术后采取体外物理振动排石治疗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术后采取自然排石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排石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当日见石率分别为100. 0%(28/28)和12. 5%(3/24),当日排净率分别为67. 9%(19/28)和37. 5%(9/24),1周排净率分别为85. 7%(24/28)和58. 3%(14/24),2周排净率分别为96. 4%(27/28)和75. 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体外物理振动排石治疗可有效促进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残石排出,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改善的作用。方法 将2017-04~2020-05该院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中途退出4例,最终纳入统计为76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基础训练,观察组在吞咽功能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EDP进行治疗。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存质量,比较两组观察期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炎发生率为8.1%,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EDP联合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肺炎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进行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高浓度睾酮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卵泡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出生后12日龄的ICR雌鼠体外培养卵泡为研究模型,将卵泡随机分为以下4个组,每组30个: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10-4mol/L睾酮处理组、10-5mol/L睾酮处理组和10-6mol/L睾酮处理组。将卵泡随机分为以下3个组,每组30个: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睾酮处理组(T组,T=10-5mol/L)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预处理后再加睾酮处理组(F+T组,F=10-5mol/L,T=10-5mol/L)。在60mm无菌细胞培养皿上进行微滴培养,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卵泡轮廓,颗粒细胞增生情况,卵母细胞形态以及有无卵母细胞逸出等,并记录卵泡存活和退化的情况。结果 10-4mol/L睾酮能抑制卵泡的生长,而10-5mol/L睾酮能够促进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卵泡的生长;同时,在卵泡生长前期,睾酮能刺激卵泡的发育,在后期则呈抑制作用,即卵泡发育停滞、退化或死亡。结论在初级和次级卵泡阶段,10-5mol/L睾酮能促进卵泡的发育,而在窦状卵泡阶段则抑制卵泡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建立模拟循环管路系统来研究磁液悬浮离心血泵的溶血性能及机械稳定性。建立体外模拟循环管路系统,体外溶血实验中以新鲜羊血为循环介质,调节前负荷和后负荷分别为15、100 mmHg,血泵转速设定为2 900 rpm,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和红细胞压积(Hct),计算血泵标准溶血指数(NIH);耐久性试验其他各项设定同体外溶血实验,循环介质改为甘油水溶液。在体外溶血实验中,测得磁液悬浮离心血泵NIH值为(0.0038±0.0008)g/100L;耐久性实验中血泵连续正常运转90 d,期间无卡壳、停泵等现象,电压、电流、转速稳定。该血泵溶血性能处于较高水平,机械性能稳定可靠,满足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光化学治疗(ECP)方法提高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率的效果。方法以无菌离体移植肝供者脾脏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以改良和传统ECP方法制备供者脾脏淋巴细胞悬液(SP),所得SP经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联合A波段长波紫外线(UVA)照射(PUVA)、8-MOP、UVA处理,并分别设对照组;不同处理的SP于37℃、50 mL/L CO2孵箱中培养过夜(6~8 h),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改良ECP方法制备的SP,经PUVA、8-MOP、UVA处理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分别为(95.33±3.03)%和(97.10±2.12)%,(23.39±4.55)%和(36.32±6.63)%,(66.98±3.60)%和(68.65±4.35)%,与对照组(12.82±1.86%和13.4±2.65%)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ECP法各实验组早期及总凋亡率分别为(79.73±4.21)%和(82.70±4.13)%,(61.42±2.28)%和(68.91±2.18)%,(19.30±1.78)%和(28.06±1.88)%,(10.84±0.98)%和(12.77±1.2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法与传统ECP法相比,早期和总凋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晚期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ECP方法可简便、安全、高效提高离体脾脏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为进一步研究ECP诱导的树突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氟涂层镁铝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镁铝合金组(M组)、氟涂层镁铝合金组(F组)和阳性对照组(P组)4组。细胞毒性实验:将L929细胞在各组的DMEM浸提液中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应用WST-1法测量光密度(OD)值。溶血实验:按GB-T16175-2008《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实验方法》第13部分《溶血试验》进行实验。测量各样本的OD值,计算溶血率。豚鼠最大剂量致敏实验,按照GBJ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进行实验。观察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片后24、48、72h豚鼠皮肤致敏情况。结果各观察期F组的形态分级为0级,M组为4级。各组各观察期内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2.96,P=0.000)。第3天,实验组OD值均高于P组(1.050±0.065 vs 0.292±0.010)(P〈0.05)。第5天、第7天,F组与N组OD值(1.429±0.096 vs 1.622±0.156,0.928±0.040 vs 50.995±0.070)处于同一水平(P〉0.05),均高于P组(0.270±0.015,0.281±0.006)(P〈0.05)。M组溶血率为68.3%,F组为0.8%。24h、48h和72h后N组、M组、F组皮肤均无红斑。结论氟涂层镁铝合金体外实验显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泵衰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的效果,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循环辅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67例,其中18例患者术后出现泵衰竭应用ECMO继续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的资料。观察分析患者血浆乳酸、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酐浓度、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使用剂量和心指数在ECMO建立时、运行24 h及撤机时的变化。结果18例泵衰竭应用ECMO支持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浆乳酸、BNP、肌酐浓度及肾上腺素、多巴胺药物使用剂量在应用ECMO支持治疗即时、运行24 h及停止时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而心指数则出现逐步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因ECMO严重并发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6例。结论应用ECMO支持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泵衰竭,可有效辅助治疗循环衰竭,进而降低外科换瓣患者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