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衰竭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医院共进行心脏移植181例,其中16例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使用ECMO进行循环支持治疗。记录ECMO运行期间相关参数、机械辅助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观察ECMO建立时、辅助24 h和撤机时患者血浆乳酸值,ECMO辅助前和ECMO辅助24 h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的用量。结果:16例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接受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中脱机14例(87.5%),存活出院13例(81.3%)。其中2例因心脏功能无改善不能脱机放弃治疗,1例脱机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静脉(A-V)ECMO辅助方式,患者ECMO前、ECMO运行24 h和停止ECMO时血浆乳酸值分别为:(8.36±3.41)、(2.42±1.53)、(2.25±2.17)mmol/L。运行24 h及停止ECMO时,血浆乳酸值较安装前明显下降(P<0.05)。ECMO前和运行24 h多巴胺用量分别为:(7.38±3.42)和(5.29±1.93)μg.min-1.kg-1,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MO前和运行24 h肾上腺素用量分别为:(0.17±0.11)和(0.02±0.03)μg.min-1.kg-1,运行24 h较ECMO前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小(P<0.05)。结论:ECMO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辅助支持疗法,能明显降低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总结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在心脏移植围术期应用的临床结果 和经验.方法 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实施原位心脏移植131例,14例心脏移植围术期患者均使用Medtronic ECMO系统行静脉-动脉ECMO辅助循环支持治疗,活化凝血时间维持160~200 s,辅助期间平均流量在1.8~3.3 L/min.结果 12例患者纽约心功能Ⅰ级出院,2例因多脏器功能哀竭、严重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ECMO辅助时间29~824 h,平均149 h,12例存活患者ECMO辅助后减少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得到恢复,循环稳定,辅助时间约100 h可顺利撤除ECMO.5例患者出现7次出血并发症,插管远端动脉栓塞1例,所有ECMO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血肌酐增高11例,5例患者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1例患者顽固性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置换及人工肝治疗.切口延期愈合7例,气管切开6例.结论 ECMO可作为终未期心力衰竭的心脏移植桥梁,扩大边缘性供休的使用范围,掌握ECMO应用适应证及时机,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损伤,防止并发症,降低危重症患者心脏移植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39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9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对本院39例终末期心脏病和心脏术后需心肺支持的患者进行ECMO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到动脉的ECMO辅助方式。婴幼儿采用右心房—升主动脉插管,成人应用右心房—股动脉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肝素用量5~20U/(kg.h),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维持120~160s。辅助期间流量在40~220ml/(kg.min)。结果:25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装置,其中21例患者康复出院(总出院率为53.8%,21/39),4例患者术后死亡。25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91±57)h。其余14例患者因适应证的选择、严重并发症(其中3例与ECMO技术有明确关系)等原因而放弃治疗最终死亡,ECMO平均辅助时间(112±101)h。共18例死亡,ECMO平均辅助时间(116±103)h。39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99±62)h,共用膜肺44个,平均膜肺使用时间(91±47)h。ECMO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肾功能衰竭、感染、血栓形成、神经系统并发症、肢体缺血坏死等。结论:ECMO支持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机械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心脏移植患者等待供体期间的桥梁过渡。应用ECMO的时机和适应证是ECMO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联合小剂量呋塞米持续静脉泵入治疗重症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应用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东莞康华医院心外科住院86例(男45例,女41例,年龄33~76岁)重症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在常规强心、扩血管、营养心肌等治疗基础上单纯应用IABP辅助;实验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呋塞米(0.01~0.05 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间IABP辅助时间、心率、有创平均压、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及心指数、尿量、肾功能(肌酐值)、中心静脉压,乳酸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病死率较低;IABP辅助的时间较短、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较小、肾功能(肌酐值)的变化范围波动较小,心率及中心静脉压、乳酸浓度等下降明显,有创平均压、尿量、心指数等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联合小剂量呋塞米静脉持续泵入治疗重症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机械辅助时间较短,减少围术期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可以提高重症瓣膜病患者的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33例单纯CABG术后因急性心脏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9±11)岁,35~76岁。其中24例先行放置IABP,9例放置ECMO,ECMO辅助均采用静脉动脉(V-A)模式。结果:21例(63.6%)成功脱离ECMO,13例(39.4%)痊愈出院。平均ECMO辅助时间55h,平均监护室停留时间6 d。主要并发症为感染12例、肾衰竭需要透析11例、氧合器血浆渗漏10例、出血6例、肢体缺血5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结论:ECMO是一种有效的治疗CABG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短期机械辅助方法,及时放置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7例暴发性心肌炎(FM)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治疗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3年4月~2006年7月共实施ECMO支持下治疗FM病例7例.均在充分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静脉-动脉ECMO辅助支持,ECMO支持时间14~82小时,平均28小时,辅助期间平均血流量在20~70 ml/(kg·min).结果6例使用ECMO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上ECOM前均明显提高,心肌型肌酸激酶MB同工酶显著降低,顺利撤离ECMO且康复出院,1例患者应用ECMO支持后血压、血氧饱和度、心律均有好转,但很快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14小时后死亡.结论FM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时,尽早使用ECMO辅助支持,对于可逆性心脏泵功能衰竭病人的恢复有良好效果,可以推荐为FM的一线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静  宋静华  姜楠 《山东医药》2012,52(20):36-38
目的 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48 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间延长(≥48 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72例,发生率13.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血浆BNP水平、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瓣膜的数量、术后使用多巴胺≥10 μg/( kg·min)以及术后使用肾上腺素与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相关(P<0.05或P<0.01),上述因素进入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和术后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独立相关(P<0.05或P<0.01).结论 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和术后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是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出现严重心功能衰竭的应用经验。方法选择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心脏外科手术,且术后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而应用ECMO治疗的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应用ECMO治疗的临床情况。结果上机维持时间为(100.0±89.2)h。因心脏功能无法恢复,无法撤机并死亡4例;成功撤机18例,其中4例顺利撤机,但仍最终死亡;顺利恢复并出院14例。辅助过程中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结论 ECMO的应用有利于辅助心肺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对于心脏术后心功能衰竭的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救治心脏骤停的患者中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治疗,以此研究其治疗应用价值。方法:选定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时间选择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生存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等指标参数与死亡患者相比。结果: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经抢救后,成功撤离辅助患者12例,8例患者生存出院;20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发生院内死亡12例,合并出血、合并感染例数分别:5例、6例;ECMO前最后1次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存组别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ECMO辅助前最后1次乳酸、ECMO辅助前最后1次肌酐、体质量、ECMO治疗辅助流量、乳酸恢复正常时间、使用体外生命辅助支持恢复自主心律时间分别为:(45.55±21.11)min、116.50(56, 127) min、(5.66±2.11)mmol/L、(99.76±26.65)μmol/L、(64.55±10.11)kg、(3.47±0.66)L/h、(43.67±9.56)min、(20.33±1.23)min。结论:ECMO技术是体外心肺复苏治疗的重要手段,进行ECMO技术之前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结局的重要依据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1月至2014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外科的高危重症冠心病行CABG术患者21例,年龄70~83(75.7±3.6)岁,在ECMO辅助下实施择期心脏不停跳CABG术。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术后即刻顺利脱离ECMO辅助;8例桥血管吻合后ECMO不能立即撤离,继续辅助2.0~4.5 h后撤离;5例在手术室时ECMO不能撤离,关胸后返回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考虑ECMO辅助时间较长,为克服ECMO非搏动性灌注,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IABP辅助时间76~147(115.2±25.9)h。5例CCU内ECMO辅助患者中:股动静脉插管部位渗血1例,经止血及加压包扎后好转;下肢缺血1例,安装旁路循环后缺血改善;均顺利脱机。2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1~28(17.4±2.8)d。结论 ECMO用于心脏不停跳CABG术可为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体外膜式氧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回顾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期间,我院心脏外科监护病房(ICU)收治70例瓣膜手术后因急性心脏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53±12)岁,采用静脉-动脉(V-A)转流模式。结果:46例(65.7%)成功脱离ECMO,38例(54.3%)痊愈出院。平均ECMO辅助中位数时间59(1,206)h,平均监护室停留中位数时间4(1,19)d。主要并发症为出血21(30.0%)例,感染9(12.8%)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17(24.2%)例,氧合器血浆渗漏20(28.5%)例及肢体缺血3(4.2%)例。结论:ECMO是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机械辅助方法,及时安装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对20例重度AS患者因瓣膜置换术后出现LCOS行IABP辅助治疗.比较IABP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尿量变化及多巴胺用量情况.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均治愈出院.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尿量明显增加(P〈0.01),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LCOS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7例心脏手术后因CPR困难应用ECMO救治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2~65岁,平均(54±7)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全部患者均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7例患者CPR时间40~65 min,平均(53±7)min,建立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36~128 h,平均(85±26)h,监护室停留时间2~8d,平均(5±1)d。辅助24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BP)、血乳酸(Lac)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均明显改善。6例(85.7%)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3例(42.9%)存活出院,1例患者因无法脱机而死亡,3例成功脱机后因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进行肾替代治疗(CRRT)。结论:体外膜肺心肺复苏(ECPR)可以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挽救部分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衰竭(ARF)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年龄>65岁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RF需要透析的43例患者作为透析组,另选年龄同上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无需透析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RF需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结果透析组患者术前NYHA分级、LVEF、肌酐、尿素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4h内输入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与术后ARF需要透析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年龄不是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RF需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其发生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关系最为密切,积极防范和应对可以减少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观察心室辅助(VAD)、体外膜式氧合(ECMO)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心脏外科监护病房224例围手术期进行循环辅助患者临床资料,VAD4例、ECMO47例及IABP173例。结果:VAD死亡2例(50%),ECMO死亡23例(48.9%),IABP死亡49例(28.3%)。并发症为感染27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26例、出血23例、下肢缺血15例及脑并发症7例。结论:机械辅助是救治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辅助方式并及早放置,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心脏术后严重心源性休克需同期采用IABP和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临床诊断、辅助原因、机械辅助时间、并发症及预后。以患者院内死亡或生存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选取6个时间点,分别是机械循环辅助前、使用一种机械辅助后、使用第2种机械辅助前、IABP联合ECMO使用后、撤除ECMO后及撤除IABP后;整理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指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肝肾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6例存活出院,其中1例肾衰竭行血滤4d后恢复,后因插管侧动脉栓塞截肢。6例死亡患者全部发生肾衰竭,其中3例行血滤;3例发生下肢缺血坏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血气血乳酸值在联合使用IABP和ECMO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IABP与ECMO联合应用为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uring severe acute heart failure presents options for myocardial recovery or cardiac replacement. Short-term circulatory support with the newest generation of magnetically levitated centrifugal-flow pumps affords several potential advantages. Herein,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 with such a pump-the CentriMag Levitronix LLC; Waltham, Mass) centrifugal-flow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in 4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were in cardiogenic shock. From November 2007 through March 2008, 3 patients were supported after cardiac surgery, and 1 after chronic heart failure worsened. Two patients were bridged to heart transplantation, and 2 died during support. Perfusion during support was evaluated in terms of serum lactic acid levels and oxygenation values. In all of the patients, the CentriMag's pump flow was adequate, and continuou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upport was provided. Lactic acid level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with CentriMag support and were maintained at near-normal levels throughout. At the same time, arterial pH, PO2, and carbon dioxide levels remained within acceptable ranges. No thromboembolic events or mechanical failures occurred. Our experience indicates that short-term use of the CentriMag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during acute heart failure can restore and adequately support circulation until recovery or until the application of definitive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We planned a study to assess the safety,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the Impella micro-axial blood pump i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September 2002 inclusive, 16 patients in cardiogenic shock (maximal inotropic support and with IABP in 11 cases) underwent left ventricle unloading with the Impella pump. 6 were placed via the femoral artery (patients in the coronary care unit) and 10 directly through the aorta (postcardiotomy heart failure). In three patients, the device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ECMO. Mean age was 60 years (range 43 - 75), 11 were male. RESULTS: A stable pump flow of 4.24 +/- 0.28 l/min was reached (3.3 +/- 1.9 l/min in patients with ECMO and Impella). Mean blood pressure before Impella) support was 57.4 +/- 13 mmHg, which increased to 74.9 +/- 13 mmHg after 6 hours and 80.6 +/- 17 mmHg (p = 0.003) after 24 hours. Cardiac output increased from 4.1 +/- 1.3 l/min to 5.5 +/- 1.3 (p = 0.003) and 5.9 +/-1.9 l/min (p = 0.01) at 6 and 24 hours. Mean pulmonary wedge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29 +/- 10 mmHg to 17 +/- 5 mmHg and 18 +/- 7 mmHg at 6 (p = 0.04) and 24 hours. Blood lactate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6 hours of support (from 2.7 +/- 1 to 1.3 +/- 0.5 mmol/l, p = 0.004). Device-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ed three sensor failures (no clinical action), one pump displacement (replacement) and six incidences of haemolysis (peak free plasma haemoglobin > 100 mg/dl, no clinical action). Eleven patients (68 %) were weaned, six (37 %) survived. CONCLUSIONS: Left ventricular unloading with the Impella pump via the transthoracic or femoral approach is feasible and safe. Support led to a decrease in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increase in cardiac output and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improved organ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diogenic sh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