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9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47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62篇
中国医学   69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目的:考察大孔树脂吸会与超滤技术联用精制技术对六味地黄丸有关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结果:精制的提取物重量只有原药材的4.6%,而98%的丹皮酚与86%的马钱素被保留。结论:该联用精制技术可有效地减少服用量,保留小分子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992.
丹皮酚对家兔心室肌细胞时外向钾电流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家兔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及其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用酶解法分离单个兔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Pae对兔心室肌细胞Ito的影响前后变化.结果 Pae 100 μg/ml作用心肌细胞5 min,可使Ito明显减小.指令电位为+50 mV时,可使Ito从(41.45±5.89)pA/pF减少到(8.97±2.78)pA/pF,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n=6,P<0.01).冲洗15 min后,Ito部分恢复至(39.74±0.82)pA/pF(n=6,P<0.01,与给药后比较),接近给药前的峰值,表明该药对Ito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在50~400 μg/ml范围内,Pae对Ito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浓度依赖性,IC50的平均值为101.55 μg/ml.Pae 100 μg/ml使各膜电位水平下Ito减小,I-V曲线下移.Pae不改变Ito稳态激活动力学曲线.但使失活动力学曲线显著左移,即向超极化方向移动,50% Ito失活曲线点分别为(-45.3±3.5)mV和(-81.19±2.9)mV(n=8,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可使Ito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用药前后50% Ito恢复时间分别为(20.1±2.5)ms和(45.1±2.2)ms(n=8,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ae对家兔心室肌细胞It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Pae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另一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HPLC法测定济生肾气丸中丹皮酚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生肾气丸系收载于《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一部的常用中药制剂 ,药典只收载有丹皮酚的鉴别项目 ,未收载有该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笔者采用HPLC法对 5家不同厂家的该制剂中丹皮酚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仪器和试剂 美国HP110 0高效液相色谱仪 ;丹皮酚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 ;甲醇为色谱纯 ;水为滤过重蒸水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样品为市场购买的 5家不同厂家的该制剂。1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 :LUNA C18(2 5 0mm×4 .6mm)。流动相 :甲醇 水 (80∶ 2 0 )。流速 1 0mL/min) ,…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优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丹皮丹皮酚的工艺条件.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丹皮总酚,在40℃,-0.095MPa条件下将所提取的丹皮总酚干燥至恒重,通过测定所得丹皮总酚中丹皮酚的含量计算丹皮酚收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加水量、蒸馏液流速和提取时间.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加16倍水量,控制蒸馏液流速按每100 g饮片为5 ml/min,蒸馏5h.丹皮酚收率为2.25%.结论 该工艺简便、丹皮酚收率高、省时,可为工业生产中提取牡丹皮丹皮酚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重新制订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牡丹皮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牡丹皮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所收集的多批次样品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对牡丹皮质量影响较小,直径与多糖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分布于皮部的芍药苷等小分子成分含量呈负相关,但幅度有限。结论:通过揭示不同划分要素所致的牡丹皮药材内在质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牡丹皮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按产地划分为"凤丹皮"与"其他产区"两个规格,其他产区又根据去皮与否划分为"刮丹皮"和"连丹皮"两个规格,各规格项下又按照直径和长度分为不同等级。  相似文献   
996.
丹皮酚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促进微循环、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变态反应、增强免疫力以及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丹皮酚生物利用度,不仅改进其人工合成的方法,还对丹皮酚进行了大量的结构修饰及改造,包括羰基、酚羟基、羰基α-氢、甲氧基以及苯环,生成了羧酸酯类、磺酸酯类、磷酸酯类、醚类、NO供体类、糖苷化类、丹皮酚钠盐、Schiff碱类、噻唑类、肟类、羟烷基化类、α,β-不饱和酮类、胺甲基化类、α-氢卤代类、去甲基化类、苯环卤代类16种丹皮酚衍生物。结合国内外有关丹皮酚衍生物的文献,对丹皮酚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方面进行综述,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双丹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双丹方治疗冠心病(CHD)的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取类药五原则筛选双丹方活性成分;经TCMSP数据库获得双丹方活性成分的靶蛋白,并在OMIN数据库查找CHD的靶点蛋白;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双丹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双丹方活性成分-CHD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通过度等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双丹方在CHD作用的核心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采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双丹颗粒的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结果从TCMSP数据库得到双丹方中丹参酮、丹皮酚等39个活性成分和205个蛋白质靶点,筛选出与双丹方作用CHD的IL6、MAPK1、TP53、AKT1、VEGFA等核心靶点111个,GO分析共包含RNA调节、炎症反应、G蛋白偶联、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细胞分化、血管收缩等19条富集结果。利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通路富集,筛选出对冠心病具有作用的VEGF信号通路、FXO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13条通路。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验证了双丹方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预测了双丹方在CHD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药房》2017,(4):530-533
目的:制备丹皮酚-羟丙基-β-环糊精(PAE-HP-β-CD)包合物,优化其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PAE-HP-β-CD包合物并进行验证。以包合率为指标,主药-辅料投料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与搅拌速度为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其处方工艺。结果:制备的PAE-HP-β-CD包合物发生了物相转变。最优处方工艺为主药-辅料投料比3.39∶1、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3.2 h、搅拌速度350 r/min;所制得包合物的包合率测得值(87.46%)与预测值(89.12%)的相对误差为1.86%(n=6)。结论:成功制得PAE-HP-β-CD包合物,且其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99.
丹皮酚是牡丹根皮中的酚类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现代研究发现,丹皮酚具有抗菌消炎、解热镇痛、增强免疫力、抗过敏、抗肿瘤以及镇静催眠等作用。近年来,由于癌症发病率的上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丹皮酚抗肿瘤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就近五年来丹皮酚对癌症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做出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牡丹与芍药中活性成分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津  肖培根 《药学学报》1985,20(10):782-784
前文报道了芍药甙类和丹皮酚类成分在芍药科植物中的存在,本文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又测定了不同时间采集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eosa和芍药P.lactiflora根中芍药甙(paeon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