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288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49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74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是否新发骨折,将患者分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途径(单/双)、注射剂量、注射后形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椎体CSA、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以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准确度以及临床价值。结果:总共纳入224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2例,平...  相似文献   
742.
743.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椎体成形组(12.7%,28.8%,P<0.05);②与术前比较,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降低(P<0.05),椎体成形组无明显变化(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③两组术后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6周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744.
目的 系统评价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联用仙灵骨葆胶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收集PVP/PKP术后联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9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 7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疗效较高,能够更好地降低VAS评分(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腰椎BMD(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腰椎JOA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周后及1月后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PKP术后联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提高腰椎骨密度,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脊柱生理曲度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45.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发生椎体二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术后二次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PVP或PKP术的患者130例,其中男33例,女97例,年龄70.20±8.46岁(55~92岁),随访时间14.75±2.17个月(12~22个月)。根据术后有无椎体二次骨折分为二次骨折组(n=26)和无二次骨折组(n=104),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既往骨折史、手术椎体数、PVP/PKP、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差、术前术后局部后凸(segmental kyphosis,SK)差、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和有无骨水泥渗漏等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建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dds ratio(OR)=44.3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2.98~659.51,P=0.0059]、低BMD(OR=10.70,95%CI=2.50~45.75,P=0.0014)、既往骨折史(OR=14.76,95%=2.40~90.57,P=0.0036)和多手术节段(OR=6.36,95%CI=1.51~26.72,P=0.0115)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椎体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了基于上述预测模型的列线图,经ROC、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验证发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高龄、低骨密度、多手术节段、既往骨折史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为术后评估二次骨折的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46.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7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1 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72 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PKP 组 (36 例) 与切开复位组 (36 例), PKP 组患者采用 PKP 治疗, 切开复位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Barthel 指数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1、6 个月, PKP 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 (t = 2.120、3.579, P = 0.038、P < 0.001), Cobb 角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组 ( t = 6.772、9.937, P 均 <0.001), 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 (t = 8.348、9.883, P 均 < 0.001), Barthel 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 (t = 17.958、29.613, P 均 < 0.001)。PKP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8.3% , 与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5.0% 无明显差异 (χ2= 3.600, P = 0.058)。结论 PKP 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 可明显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 促进脊柱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47.
748.
目的:探究丙烯酸类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混合硫酸钙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91例采用PKP术式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2例共94个椎体应用PMMA混合硫酸钙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109例共125个椎体应用单纯PMMA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66例,年龄(75.35±11.22)岁,包括36个胸椎,58个腰椎;对照组男22例,女87例,年龄(74.51±9.21)岁,包括63个胸椎,62个腰椎。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椎体高度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