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6篇
  免费   655篇
  国内免费   338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105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566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1414篇
内科学   2307篇
皮肤病学   64篇
神经病学   197篇
特种医学   954篇
外科学   3568篇
综合类   219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45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990篇
  12篇
中国医学   197篇
肿瘤学   16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418篇
  2021年   486篇
  2020年   534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421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1067篇
  2013年   939篇
  2012年   936篇
  2011年   928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645篇
  2008年   673篇
  2007年   662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3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31.
[目的]揭示青少年胸椎特发性侧凸患者椎管内脊髓的偏移,明确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包括39名以右胸弯为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测量主胸弯节段内(T5-12)椎管内脊髓与凸凹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计算脊髓的偏移,揭示其变化趋势,并分析顶椎区脊髓偏移与主胸弯Cobb's角和顶椎相对偏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T5-12节段椎管内,脊髓与凸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与凹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P〈0.05),即脊髓向凹侧椎弓根偏移,且以顶椎区最为显著,而逐渐向两侧端椎区递减。顶椎区脊髓偏移与主胸弯Cobb’s角和顶椎相对偏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和0.546)。[结论]胸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侧凸节段椎管内脊髓偏移的现象,且以顶椎区最显著。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偏移可能与脊椎偏移后凹侧脊神经的牵拉有关,而且凹侧置钉的风险高于凸侧。  相似文献   
32.
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肾镜联合EMS Ⅲ代超声弹道碎石清石系统治疗4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完全性鹿角状结石12例,部分鹿角状结石30例,多发性结石6例。结石直径2.0~6.5cm,平均2.8cm。结果:48例患者中,43例Ⅰ期取净结石;5例完全性鹿角状结石者术后2个月仍有结石残留,结石直径均小于1.0cm,辅助施行ESWL后排净。结石粉碎率100%,结石清除率89.6%(43/48)。手术时间50~120min,平均70min,平均出血量5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经皮肾镜下使用EMSⅢ代碎石清石系统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高效、可靠、安全、损伤小、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目前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碎石术(PCNL)对肾脏旋转不良并发结石的疗效。方法:对15例(20侧)肾脏旋转不良并发结石患者采用PCNL治疗。旋转不完全型13侧,旋转缺如型4侧,反向旋转型3侧,无过度旋转型。病变位于左肾4例,右肾6例,双肾5例;结石大小(94.25±38.71)mm^2。结果:所有结石均成功击碎,一期PCNL清除结石11例,二期PCNL2例,结合ESWL治疗2例,行顺行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切开9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4例,肾绞痛2例.均经妥善处理治愈。结论:PCNL是肾脏旋转不良并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应仔细阅片,注意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34.
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对29例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经皮穿针内固定21例,逆行髓内针固定5例,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3例。结果术后无针眼感染、血管损伤、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螺纹针折断,未出现肱骨头坏死的征象。1例行经皮穿针内固定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经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29例术后8—12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术后3个月参照Neer肩关节百分评分标准,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25/29)。结论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办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2年~2006年应用PLDD治疗16例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及优良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5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8.54%、34.82%、41.09%和47.57%.优良率分别为31.3%、37.5%、37.5%和56.0%。随访24个月者11例,改善率为46.56%,优良率为54.4%。结论:PLD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一定疗效,对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即刻以及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表达水平;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的含量;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明显增高(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CD62p、CD63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24h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假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降低(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血浆假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或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且介入术后24h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也较术前升高(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P<0.05),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损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受到一定损伤,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激活。  相似文献   
37.
38.
Hem-o-lok结扎锁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肾蒂血管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应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蒂血管的价值。方法:我们为63例患者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并采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蒂血管,其中肾动脉近端用大号Hem-o-lok2枚结扎,远端用2枚钛夹夹闭后剪断,肾静脉用加大号Hem-o-lok近端2枚、远端1枚结扎后剪断。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255min,平均135min;出血量20~180ml,平均45ml;术后住院时间5~8d;术中肾蒂血管处理满意,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用Hem-o-lok结扎锁分别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40.
Isolated pure dislocations of the fifth carpo-metacarpal joint are extremely rare injuries. The dorsal form was described in mere 12 cases. The diagnosis can be easily missed. The lesion is also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routine diagnostic X-ray. Lateral and oblique views are important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rue extent of the lesion. Treatment of these injure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both closed reduction with percutaneous pinning or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re advocated. The goal of treatment is earl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the metacarpal. Early diagnosis is the key to succes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literature and present two new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