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76篇
口腔科学   89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75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4 毫秒
81.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Kapandji手术治疗尺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9月~2001年9月共收治尺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15例。采用改良Kapandji手术方法以矫正骨折畸形、改良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术后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截骨区旋转痛、冲击痛以及手腕部功能和负重情况有无改善等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3例患者获良好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6%。无感染、骨不连等发生。结论:改良Kapandji手术是治疗尺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伴有前臂旋转痛和功能受限的疗效好、后遗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2.
Osteocyte apoptosis caused by load-induced microdamage is followed by osteoclastic bone remodeling, and a causal link between apoptosis and repair has been suggested.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use a chick model to examine the incidence of osteocyte apoptosis and the presence of osteoclasts during the first 96 hours following an osteotomy, prior to extensive callus mineralization. Osteotomi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right radii of 24 chicks at 23–24 days of age. The left radii served as controls. Radii were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at six time points following surgery (0, 12, 24, 48, 72, and 96 hours). Decalcified bone tissue sections were stained either for apoptosis using a modified TUNEL procedure or for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o identify osteoclasts in the intracortical and periosteal envelopes. The percentage of apoptotic osteocytes, as well as osteoclast counts (n/mm or n/mm2) were quantified in four regions (0–1, 1–2, 2–4, and 4–8 mm from the site of the osteotomy; regions 1–4, respectively) in the osteotomized radii and in the same measured areas in the control radii. Data for osteocyte apoptosis and osteoclasts in the control limb were subtracted from the osteotomized limb data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due to surgical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of osteocyte apopt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12, 24, 48, and 72 hours versus 0 hours following osteotomy, and the response was highest in region 1; however,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ime and region. Intracortical osteoclast counts (n/mm2) were elevated after 48 hours, and the response was similar in all regions. The data demonstrate that osteocyte apoptosis occurs within 24 hours in response to an osteotomy and temporally precedes an increase in osteoclast presence. Hence, osteocyte apoptosis may play a role in signaling during the bone hea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腰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板交叉螺钉固定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1998年6月-2006年11月,800余例腰椎疾患患者中168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完整切下后保留,减压完成后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用交叉螺钉固定。随访137例,随访时间为6~88个月,平均23.6个月。影像学研究通过复查X线片、CT和/或三维重建进行。临床疗效按JOA评分评定。结果回植骨块位置良好,椎板螺钉固定佳。椎管内无明显狭窄,椎间小关节融合或椎板间骨性连接123例,骨融合率为89.78%,临床优良率为90.5%。结论此术式可以重建腰椎椎管,固定可靠,从而有效防治术后椎管内的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通过建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手术前后咬合工况和下颌骨受外力撞击工况下颌骨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行三维CT检查,采集DICOM数据,利用改进的Mimics软件读取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转化为IGES格式后输入ANSYS10.0软件,牛成有限元模型的面、体和三维网格,设置边界约束条件和前处理条件后进行咬合工况和撞击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在咬合工况和撞击工况下,下颌骨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应力分布范围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但是应力的时间一位移曲线与术前有一定差异.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下颌骨的应力传导时相发生一定变化,但是对正面撞击的耐受程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设计的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以来,应用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对50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正、侧面效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仅1例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予以清创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7.

Purpos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the scarf osteo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adolescent hallux valgus.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采用后路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伴胸椎后凸畸形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32岁,平均25.42岁.后凸畸形的顶点部位主要分布在胸腰椎区域,分布于胸腰椎者有7例,分布于腰椎者有5例.采用后路经关节突多节段截骨术进行手术治疗,截骨平面2~4个,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矫形效果、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手术前后矫形效果的差异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后无感染、死亡病例发生;术中硬膜撕裂1例,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下肢一过性感觉减退1例.术后平均矫正25°.随访时间1.25~6年,平均3.5年.矫正度数丢失平均为7.2°,但是所有患者都达到了骨性融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出现螺钉松动.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是96.7%.结论 后路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中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9.
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与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06年9月对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胸腰椎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获得10~26个月的随访,26例椎体近解剖复位,6例复位良好。无感染、无胸膜粘连和断钉等并发症,全部椎体间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除5例A级及4例E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改善。结论侧后方入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内固定具有减压直接彻底、重建脊柱序列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可用于治疗椎管占位明显或陈旧性的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90.
介绍了一种可持续进行骨延升的新型双侧钩槽式骨延长器系列,主要用于治疗肢体短缩和不等长,它主要由槽式连接杆、延长螺杆、钩式螺栓、压紧螺母和固定针构成。可根据骨延长术的需要进行各个方向和各种角度的调节,以随时调整肢体长轴线。固定针尚可固定在连接杆前后两面,形成稳定的三角构形。轻便、价廉,功能多样,操作简单、方便,也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