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7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75篇
临床医学   267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153篇
外科学   787篇
综合类   284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97篇
中国医学   143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高龄患者,其中L4/L5间隙4例,L5/S1间隙3例,L3/L4/L5双间隙2例,L4/L5/S1双间隙3例,平均病程12.6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患肢疼痛程度评分,术前为(8.1±1.3)分,术后3个月为(2.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根管狭窄的高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成熟的椎间孔镜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间隙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联合胶原酶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c Nab标准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和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联合胶原酶组治疗后12个月的优秀率为75%,与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和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果,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更可靠。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评价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在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对63例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手术,男33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8.4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38.8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x线片、CT及MR检查诊断为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观测手术前后ODI和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回植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结果:62例患者切口I期愈合,1例11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出现。61倒获1年或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术中神经损伤发生2例,硬膜囊损伤发生1例;术后1年回植椎板愈合58例:腰痛复发4例,腿痛复发1例。术后2周、6、12个月的ODI及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术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低的术中神经硬膜囊损伤率和腰腿痛复发率、较高的椎板愈合率和较好的临床评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为临床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开辟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同一切口经棘突根部向对侧置入经椎板关节突螺钉,进行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影像学和疗效评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工作通道下顺利完成椎管内减压、椎体间融合和混合内固定,无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平均手术时间(148±75) min,术中出血量(186±226) ml,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2±15)h,平均住院日(6±4)d,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9±4) mm,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平均长度(52 ±6) mm.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和CT显示混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经棘突椎板关节突螺钉均穿过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F=52.845,P=0.000;腿痛VAS:F=113.480,P=0.000; ODI评分:F=36.665,P=0.000).结论 单侧切口MIS-TLIF采用混合内固定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6.
Abstract

Background/Objective: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 is relatively common. Migration usually occurs in the ventral epidural space; rarely, disks migrate to the dorsal epidural space due to the natural anatomical barriers of the thecal sac.

Design: Case report.

Findings: A 49-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1 week of severe back pain with bilateral radiculopathy to the lateral aspect of his lower extremities and weakness of the ankle dorsiflexors and toe extensors. Lumbar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gadolinium revealed a peripheral enhancing dorsal epidural lesion with severe compression of the thecal sac. Initi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ded spontaneous hematoma, synovial cyst, and epidural abscess. 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ion was performed; intraoperatively, the lesion was identified as a large herniated disk fragment.

Conclusions: Dorsal migration of a 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k is rare and may be difficult to definitively diagnose preoperatively. Dorsal disk migration may present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cenarios and, as in this case, may mimic other epidural lesion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技术的运用能否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方法将髓中受细胞复合至同种异体椎间盘,体外培养后植入犬L4/k椎间隙作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行同种异体椎间髓移植。使用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分析评估植入椎间盘的转归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椎间盘可与宿主椎体实现骨性融合。对照组椎间盘术后退变明显,12周时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实验组,稳定性丧失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移植椎间盘结构保持较好,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规则;对照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紊乱,髓核细胞数量减少,退行性改变明显。结论通过复合种子细胞实现异体椎间盘的组织工程化可有效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3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每组各16例,分别行MA-OTLIF和微创TLIF(MIS-TLIF)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差异。结果32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无一例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破裂、脑脊液漏、置钉失误及术后伤口感染。MA-O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较MIS-TLIF组长,但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MIS-TLIF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TLIF组、MIS-TLIF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3±0.7)、(1.1±1.0)分和(1.2±0.6)、(1.2±0.8)分,较术前的(7.6±0.8)、(7.6±0.8)分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MA-OTLIF既有与OTLIF相似的手术操作空间,又兼具MIS-TLIF微创之优势,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0.
目的前瞻性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_(4-5)和L_5-S_1两个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序贯性纳入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_(4-5)和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40例。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术后VAS、ODI评分改善程度及改良Mac Nab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年。L_(4-5)组手术时间为(91.0±18.1)min,L_5-S_1组为(114.5±17.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组、L_5-S_1组评价射线暴露时间分别为(8.5±2.3)s和(16.9±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组平均VAS改善程度为5.9±1.7,L5-S1组为5.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ODI改善程度则分别为20.2±4.0和19.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 Nab评价中,L_(4-5)组为优26例,良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7.5%;L_5-S_1组为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L_5-S_1节段手术较L_(4-5)节段难度大,但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开展PELD应先从相对简单的L_(4-5)椎间盘突出入手,积累到一定经验后再开展L_5-S_1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