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2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93篇
儿科学   107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272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190篇
内科学   183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06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205篇
综合类   487篇
预防医学   92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540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5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沈亮言  刘红霞 《安徽医药》2018,39(12):1484-1486
目的 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其对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后腰背疼痛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30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塞米松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0例。根据硬膜外导管的刻度,使其退出硬膜外腔至黄韧带,D组产妇通过其导管注入地塞米松1 mL(5 mg)和生理盐水3 mL的混合液,边退管,边注药,直至皮下组织。同样方法,C组产妇于硬膜外导管注入生理盐水4 mL。随访3 d内产妇分娩镇痛后腰背疼痛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分娩镇痛后,C、D组产妇腰背疼痛发生率分别为74.63%和17.69%,两组产妇腰背疼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背疼痛产妇的疼痛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分娩镇痛后腰背疼痛,并减轻其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患儿上肢骨折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上肢骨折手术患儿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3~7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2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组(D1组,n=24)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组(D2组,n=25),三组药液容量均为0.3 ml/kg。患儿在麻醉后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保留自主呼吸。记录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阻滞后24 h内镇痛药物(布洛芬混悬液、氢吗啡酮)的使用情况。记录膈神经阻滞、Horner综合征、声带麻痹、阻滞侧感觉异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D2组痛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R组和D1组痛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组和D2组阻滞后24 h内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氢吗啡酮使用率明显低于R组(P<0.01),D1组和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膈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未出现其余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0.2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和0.2 mg/kg可安全应用于患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减轻术后疼痛;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时明显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3.
BackgroundDexamethasone is an effective analgesic and anti-emetic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ny surgical procedures but its effects on pai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re poorly studi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if routine intra-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examethasone improved analgesia and decrease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scheduled cesarean delivery.Methods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 for scheduled cesarean deliveries performed under neuraxial anesthesia, before and after a practice change that introduced the routine use of intravenous dexamethasone 4 mg, were obtain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whether they received routine care (n=182) or also received dexamethasone (n=187).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ime to first opioid use.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postoperative opioid consumption, pain scores,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satisfaction and length of stay.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n median time to first postoperative opioid administration (15.8 [3.4–48.0] h routine care vs 14.7 [3.2–38.8] h routine care plus dexamethasone, P=0.08).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y secondary outcomes.ConclusionsThis impact study involving more than 360 patients suggests that routine administration of intra-operative intravenous dexamethasone 4 mg does not provide additional analgesic benefit after scheduled cesarean delivery, in the context of a multimodal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regimen.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if a larger dose or repeated administration influenc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or side effects, or whether certain subsets of patients may benefit.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目的分析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鼓膜穿刺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外周静脉注射可达龙导致静脉炎的效果,以寻找最佳方法。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持续外周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心律失常(均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并发静脉炎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予清洁纱布(25%硫酸镁溶液浸湿,以不滴水为宜)持续湿敷,随时浸湿保持其湿润;实验组予清洁纱布(25%硫酸镁溶液与地塞米松溶液1∶1混合液浸湿,以不滴水为宜)持续湿敷,再将保鲜膜围绕患肢缠绕12012年6月持续外周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心律失常(均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并发静脉炎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予清洁纱布(25%硫酸镁溶液浸湿,以不滴水为宜)持续湿敷,随时浸湿保持其湿润;实验组予清洁纱布(25%硫酸镁溶液与地塞米松溶液1∶1混合液浸湿,以不滴水为宜)持续湿敷,再将保鲜膜围绕患肢缠绕12圈,前后范围至少超过硫酸镁纱布2 cm,对比48 h内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22/30)。采用χ2检验2组的疗效,结果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外周静脉注射可达龙引起静脉炎的发病率高,硫酸镁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湿敷再将保鲜膜缠绕包裹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张付华  刘珍 《现代保健》2014,(34):90-9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7月-2013年9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成人ITP患者38例,患者均给予胸腺肽α1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其中19例同时应用4 d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胸腺肽α1+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组总有效率78.9%,平均起效时间(16.8±3.2)d;胸腺肽α1+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组总有效率84.2%,平均起效时间(6.7±2.7)d。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胸腺肽α1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与冲击量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成人ITP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可缩短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麻黄素混合液滴鼻预防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继发中耳气压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确诊为突发性聋并接受高压氧治疗的368例(392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0例(204耳)为观察组,高压氧治疗前给予地塞米松麻黄素混合液滴鼻联合山楂、陈皮咀嚼;178例(188耳)为对照组,治疗前不给予地塞米松麻黄素滴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继发中耳气压伤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纯音听阈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8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38例(42耳)发生中耳气压伤,观察组中耳气压伤发生率(6.8%,14/204)和损伤程度均低于对照组(14.8%,28/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继发中耳气伤病例中,32例(84.21%,32/38)存在鼻腔鼻咽部或/和咽后壁不同程度病变(下鼻甲肥大、鼻息肉、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等),28例(73.68%,28/38)(30耳)有中耳功能异常(鼓室导抗图As型8耳,Ad型6耳,B型6耳,C型10耳)。结论地塞米松麻黄素混合液滴鼻联合山楂陈皮咀嚼可有效降低突发性聋患者高压氧治疗继发中耳气压伤的发生率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0.
李颢  姜海华  王新伟 《安徽医药》2019,23(3):517-519
目的 评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人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对大剂量地塞米松(DXM)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初诊ITP病人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分析Th17细胞比例在持续反应组病人(15例)及复发组(18例)病人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ROC)分析Th17细胞比例对大剂量DXM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结果 复发组病人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持续反应组病人(P<0.01)。应用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预测大剂量DXM的长期疗效,其曲线下面积为0.857(95% CI:0.717~0.998,P<0.01),cut-off值为1.2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