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3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48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703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262篇
内科学   17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61篇
特种医学   430篇
外科学   3238篇
综合类   1907篇
预防医学   200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304篇
  10篇
中国医学   871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424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753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602篇
  2011年   623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对2000年10月~2004年6月共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46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38例,异体深冻骨植骨并胸、腰椎前路钛钢板内固定8例。结果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长达1~1.5年的抗结核治疗,44例患者结核治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2个月。术前截瘫、不全瘫或伴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内固定松动、异体深冻骨植骨未融合;1例复发,但其异体深冻骨植骨块及内固定位置良好,经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结核治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对胸、腰椎结核疗效肯定,异体深冻骨植骨存在融合慢或不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5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随访10d,1、3个月、1年和2年,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留症状。[结果]术前82.1%的患者有下肢麻木,术后10d,1、3个月、1年和2年分别有43.6%、39.I%、36.6%、35.3%和35.7%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与病程、术前JOA评分和椎管狭窄类型有关,与年龄和神经根直径无关。[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1个月内下肢麻木恢复最快,术后1年和2年下肢麻木发生率为35.3%和35.7%,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间盘摘出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摘除术(PLD)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临床与影像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25例,先行PLD,后行椎间盘内及椎旁注射臭氧。结果25例病人治疗后经一年随访,治愈21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无一例并发症。结论PLD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可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神经纤维瘤蛋白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在后路手术时取髂骨及髂骨生长板,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别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神经纤维瘤蛋白mRNA.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mblot检测神经纤维瘤蛋白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存在Ⅱ型神经纤维瘤蛋白表达,该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浆,所表达蛋白为三磷酸鸟苷酶活化蛋白(GAP)活性较弱的Ⅱ型异构体。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存在神经纤维瘤蛋白表达,但该蛋白是否通过对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影响导致骨骼系统异常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单钉-棒固定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有效方式。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手术前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单钉-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4例。术中在保证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注意保留病椎有血供的部分和无明显破坏的椎间盘,以减少切除范围和融合的节段,有神经症状者注意行椎管前侧减压。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异体髂骨 自体碎骨、或钛网 自体碎骨的方法修复,安置单钉-棒时注意对移植骨块适当加压。患者术后卧床10d左右,然后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本组共有41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7~31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患者所有的结核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稳定,无明显移位和塌陷,内固定器无松脱和折断,其中37例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达23°,患者术前伴有的神经症状也大部分消失,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结论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不仅能够维持胸、腰椎结核手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移植骨块的脱位、塌陷和骨不愈合的发生,而且可以最大范围地减少融合节段,减少术中创伤,故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IL-1、NO及组织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作用及广龙昊膏药的治疗效果,将60只大鼠造模并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造模组(B组)、广龙昊膏药组(C组)和奇正止痛膏组(D组),观察其神经根周围局部组织中IL-1、NO及组织胺的含量。结果显示,B组中的IL-1、NO及组织胺较A组显著升高(P〈0.01)。C组、D组较B组明显下降(P〈0.01)。表明大鼠腰椎间盘突出模型中细胞因子IL-1、NO及组织胺明显增加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中的潜在始动或促进因素,而C组能显著降低神经根局部中IL-1、NO及组织胺的含量,说明广龙昊膏药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用2‰游标卡尺对114具L1~L5段椎骨标本进行测量,包括椎孔上缘矢径及下缘矢径的距离和相互关系。结果:腰椎孔下缘矢径明显大于上缘矢径(P<0.01),腰椎孔下缘矢径明显大于腰椎孔中矢径。为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金亮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28-529,57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术前标记腰椎正侧位片定位,于定位棘突间隙后正中偏患侧作长约1.5 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露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平均随访7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结论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