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56篇
  免费   2108篇
  国内免费   669篇
耳鼻咽喉   245篇
儿科学   135篇
妇产科学   1835篇
基础医学   2283篇
口腔科学   302篇
临床医学   3160篇
内科学   925篇
皮肤病学   136篇
神经病学   1571篇
特种医学   2627篇
外科学   6328篇
综合类   426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977篇
眼科学   295篇
药学   1527篇
  13篇
中国医学   1331篇
肿瘤学   257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705篇
  2021年   1199篇
  2020年   1075篇
  2019年   892篇
  2018年   1049篇
  2017年   1060篇
  2016年   1081篇
  2015年   1014篇
  2014年   2224篇
  2013年   2078篇
  2012年   1931篇
  2011年   2103篇
  2010年   1812篇
  2009年   1675篇
  2008年   1434篇
  2007年   1493篇
  2006年   1251篇
  2005年   1027篇
  2004年   878篇
  2003年   751篇
  2002年   553篇
  2001年   504篇
  2000年   449篇
  1999年   388篇
  1998年   302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246篇
  1994年   175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91篇
  1984年   79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50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6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方法 2011年6-2011年11月,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急性压迫组(4h、24h,n=6)、慢性压迫组(4h、12 h、24 h、48 h、72 h、1周,n=6).在C5~6硬膜外间隙置入不同规格吸水聚氨酯胶片制作急、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行MRI、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运动功能评分(BBB)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 ①急性压迫组4 ~24 h,T2WI见脊髓明显受压、髓内高信号,组织学见脊髓出血坏死,前角神经元计数显著低于对照、慢性压迫组(P<0.05),BBB评6.0分.②慢性压迫4~12h,见脊髓水肿、中央管变形,神经元计数、髓鞘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20.6分;24 ~ 72 h,脊髓受压明显,中央管扩大、静脉淤血,神经元计数减少(P<0.05),后索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断裂,髓鞘染色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BBB评19.3分;1周,髓内空泡化,神经元数目减少(P<0.05),后索髓鞘蓝染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BBB评17.5分.T2WI示脊髓受压变形,髓内未见出血信号. 结论 慢性压迫组造模方法可以实现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符合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病理、影像学和神经功能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X线平片对椎体旋转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收集颈椎病患者129例,行颈椎X线正位平片检查,其中119例存在棘突不共线纳入测量,另10例棘突均共线不纳入测量。纳入测量病例中男28例,女91例,年龄24~65岁,平均(48.53±14.32)岁。纳入病例行CT检查,记录X线平片中观察到的棘突不居中的椎体节段及个数,再对棘突不居中的椎体节段行CT后多平面重建,观测相应节段椎体旋转及棘突偏歪的情况,统计分析X线平片检查中观测到的不居中的棘突个数与椎体旋转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共线棘突个数为1~6个时,椎体旋转率分别为45.45%,46.67%,56.86%,62.07%,77.14%,85.19%。结论:不共线棘突数越多,相应椎体旋转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83例,男5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6例,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16例,C2,3前路钢板内固定23例,齿状突螺钉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5例,齿状突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2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寰枢椎获得稳定。36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及5例齿状突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者,未植骨,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病例: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齿状突ⅡC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前脱位,齿状突及植骨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1例寰枢椎陈旧性前脱位Ⅰ期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Ⅱ期后路Brooks钢丝内固定后路植骨,寰枢椎骨性融合。其他病例均植骨并获骨性融合。结论:上颈椎不稳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及不稳类型,选择相应的前路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5.
李杰  赵刘军  徐荣明  张明  蒋伟宇  祁峰 《中国骨伤》2013,26(10):873-877
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ATPS)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相对安全等特点,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但是由于ATPS采用了较为特殊的解剖通道,临床上暂无专门用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配套内固定系统,下颈椎ATPS技术的适应证相对较窄,尚不能替代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方法。如何精确置钉以及ATPS相关内固定器械的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6.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锋  倪建平 《中国骨伤》2013,26(6):508-5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采用手术治疗(7例)和保守治疗(1例)的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男性,年龄27~49岁,平均41岁。所有骨折经CT、MRI证实,其中6例骨折伴脊髓损伤症状。1例采用头颈胸支具保守治疗,其余7例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5例)、单纯后路(1例)和联合前后路(1例);术后随访根据CT等影像学检查骨折融合情况,并根据Frankel分级的改变来评估脊髓损伤是否改善。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18个月。7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患者(3例)术后随访仍无脊髓神经损伤,脊髓损伤患者(5例)术后随访各获得不同程度恢复。7例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级,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随访中)。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是一种相对特殊性的损伤,容易发生骨折移位损伤颈髓,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则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通过对C6、C7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以“峡部”为参考的C6、C7椎弓根置钉的方法.方法:15具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不分性别、年龄,排除畸形及破坏.取C6、C7共30个椎体.先测量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将C6、C7侧块中的一部分定义为“峡部”,即过上关节突下缘最低点、下关节突上缘最高点的水平线与过上关节突内外侧缘的垂线所围成区域.过上关节突内外侧缘之间划两条垂线,将“峡部”分为3等份,中份为“峡部”的后侧面,外份为“峡部”的后外侧面.取过横突根部中点的水平线与过“峡部”中外1/3垂线的交点为螺钉的进钉点.选择3.5mm直径及合适长度的螺钉,直视下沿椎弓根中轴线方向置入,使螺钉中轴线与椎弓根中轴线重合,螺钉前端穿出椎体或上终板.沿椎弓根中轴线的水平面锯开标本,可看到螺钉处在椎弓根中轴线上.螺钉在水平面上与“峡部”的后外侧面形成的角为横向角(E角);螺钉在矢状面上与“峡部”后侧面形成的角为纵向角(F角).测量椎弓根钉道全长(FSC).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类聚分析.结果:各指标同一节段左右侧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同节段左右侧数据合并后进行统计分析.C6的PW为6.12±0.78mm,PH为7.48±0.81mm;C7的PW为6.85±0.73mm,PH为8.03 ±0.38mm;PW与PH均为C6<C7(P<0.05),同一节段PW<PH(P<0.05).利用聚类分析中的Hierarchical cluster过程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E角趋向于两类,即E1和E2.C6的E1角、E2角、F角及FSC与C7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同一指标C6与C7数据合并统计结果为FSC 30.83±0.91mm,E1角89.61°±1.24°,E2角59.71°±1.10°,F角75.86°±112°.结论:在C6、C7以过横突根部中点的水平线与过“峡部”中外1/3垂线的交点为螺钉的进钉点,沿椎弓根中轴线方向,在水平面上按照E角、在矢状面上按照F角进钉,行椎弓根置钉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结合术后异烟肼生理盐水持续灌洗局部化疗治疗下颈椎结核伴巨大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10年6月收治下颈椎结核伴巨大脓肿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8~62岁,平均44岁.病变累及部位:C3~C4 2例,C4~C5 3例,C5~C6 4例,C5 2例,C6 2例;脓肿累及节段:C3~C6 5例,C3~C7 3例,C4~C7 4例,C4~T1 1例.患者均存在颈部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吞咽及呼吸困难,术前颈部疼痛VAS评分7~10分(8.1±1.3分).10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5~12分(8.3±1.7分).术前血沉78±12mm/h,C反应蛋白65±17mg/L.均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采用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网填充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后异烟肼生理盐水持续局部灌洗化疗,并继续全身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脓肿清除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异烟肼生理盐水持续灌洗14~26d,平均18d.未出现窦道、瘘管和脑脊膜感染.随访24~72个月,平均42个月,血沉和C反应蛋白在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手术节段在3~7个月(平均5.8个月)均得到骨性融合.颈部疼痛VAS评分末次随访时为0~3分(1.5±0.7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7分(14.6±1.5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复查MRI均未见结核复发.结论:在全身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结合术后持续局部灌洗化疗治疗下颈椎结核伴巨大脓肿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综合治疗100例宫颈癌伴绝经患者,探讨综合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改进临床工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预防和延迟 骨质疏松的发生。方法 将10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组50例(R+H+OP)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50例(R)。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宫颈癌伴绝经患者与对照组相比BGP、BMD均明显降低,P<0.01、P <0.001;AKP升高,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 血 Ca、P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 对中晚期宫颈癌伴绝经患者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综合治疗的同时,测定BGP、BMD、AKP等具有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及其引起的骨破坏,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形放疗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同时对肿瘤引起的骨破坏或继发病症进行治疗和预防,以减轻症状和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