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36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单纯经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8年4月至2012年2月,对25例先天性颅底陷入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术中行C2椎弓根和C1侧块或枕骨螺钉内固定及螺钉间撑开技术,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行经口齿状突切除.随访6~40个月,无患者出现症状恶化,22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复位满意,减压充分,24例患者形成良好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后路复位及固定结合术中螺钉间撑开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症.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行髌骨支持带外侧松解内侧紧缩术治疗髌骨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44例髌骨半脱位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电刀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同时采用PDS线沿髌骨内侧缘上极、中点、下极缝合加强内侧支持带,使术中膝关节屈曲过程中髌骨处于正常轨道。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IKDC 2000主观评分进行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髌骨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无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等表现,未见复发半脱位。Lysholm评分由术前44~71(52.2±6.3)分提高到术后80~94(88.1±3.9)分(P0.001),IKDC 2000主观评分由术前42~69(52.7±6.1)分提高到术后82~97(89.7±3.1)分(P0.001)。结论关节镜下髌骨支持带外侧松解内侧紧缩术治疗髌骨半脱位,可维持髌骨活动稳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3.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ffects between 1 and 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AI) has been shown to have 40–85% prevalence among individuals with RA. Despite the high incidence of craniovertebral involvement, overt symptoms of instability are rare. The high risk of AAI and limited symptomology should increase therapist suspicion of potential contraindications and precautions to initiation of therapy for the cervical spine without prior diagnostic imag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imaging complexity of AAI associated with RA, and to illustrate the use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clinical reasoning within a patient case.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5.
背景: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寰枢椎后方毗邻生命中枢延髓,徒手进行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有较大难度,一旦出现置钉偏差即有可能造成椎动脉、脊髓、静脉丛及神经根的损伤。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徒手置钉的对照组20例,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的研究组24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复查CT判断置钉准确率;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颈部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枕颈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中透视次数相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颈部神经功能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置钉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借助标杆型3D打印导板可有效减少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透视次数,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促进术后颈部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枕颈部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寰枕关节在寰枢旋转或脱位复位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9年6月间因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在我院诊治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17岁,平均11.2±2.8岁,病程2~36个月,平均6.0±5.7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7±3.1个月。其中A类(3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B类(36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其中B1类10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原位;B2类21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后脱位;B3类5例,双侧寰椎侧块不对称前脱位);C类(1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合并寰枕关节反向脱位。A类病例中1例牵引治愈、2例做了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间植骨融合术;36例B类和1例C类患者都做了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术。利用CT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观察治疗前后寰枕关节面对合情况和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大部分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寰枕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向旋转移位、对合异常的现象,不同分类间其旋转程度有差异,寰枢关节旋转复位后,寰枕关节的旋转和关节面的对合关系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复位前、后都有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的现象。本次治疗前寰枕关节的情况:(1)除1例A类、3例B1类和5例B3类病例的寰枕关节对合正常外;其余病例的寰枕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1例C类双侧寰枕关节脱位;(2)2例出现寰枕关节自发融合,B1类和B3类各有1例。剩余38例经过治疗寰枢关节旋转矫正后寰枕关节的情况:(1)22例寰枕关节正常(包括A类3例,B1类6例,B2类10例和B3类3例);(2)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8例(包括B1类1例,B2类6例和B3类1例);(3)寰枕关节残留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4例(包括B2类3例,C类1例);(4)寰枕关节间隙变窄、模糊4例(包括B1类和B2类各2例)。结论:大部分A类和B1类患者以及全部B2类患者在治疗前出现寰枕关节反向旋转移位,其中个别B类患者在治疗前有寰枕关节自发融合的现象。复位后A类、B1类和B3类患者的寰枕关节恢复正常对合关系,但B类患者中有近一半出现寰枕关节对合不正常、关节间隙狭窄模糊、关节自发融合等不良问题,多见于B2类病例。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3±0.3mm、2.3±0.5mm、2.4±0.6mm,均较术前(6.5±0.9mm)明显改善(P0.05)。CMA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53.9°±7.3°、153.4°±7.6°、152.7°±7.8°,均较术前(121.8°±5.1°)明显改善(P0.05)。1例患者随访发现线缆对寰椎后弓有部分切割,但未断裂。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程度脱位晶状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11/2019-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晶状体不全脱位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1例11眼(男9例,女2例),年龄46~76(60.73±10.63)岁。其中外伤性白内障10眼,原因不详者1眼。根据脱位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辅助人工晶状体植入,4眼晶状体脱离范围大于270°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4眼脱离范围180°~270°行张力环植入,虹膜拉钩巩膜固定。3眼脱离范围小于180°行5-0聚丙烯线植入囊袋辅助人工晶状体植入,虹膜拉钩巩膜固定。术中视玻璃体脱出情况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收集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结果:所有眼球均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显著提高,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从0.77±0.26提升到0.35±0.28。术后患者眼压从24.33±13.55mmHg下降到13.85±3.80mmHg。所有患者无术中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不全脱位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及灵活的治疗措施,可以使得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对治疗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疗效。方法筛选从2006年1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21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且均是本地居民,在手术前对21例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得分814分,平均分(10.6±1.4)分,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再次进行评分并和术前水平对比。结果对21例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均完全复位,且无神经根、脊髓损伤情况,在术后10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X线,发现固定情况良好,无松动等情况发生,同时JOA评分1414分,平均分(10.6±1.4)分,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再次进行评分并和术前水平对比。结果对21例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均完全复位,且无神经根、脊髓损伤情况,在术后10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X线,发现固定情况良好,无松动等情况发生,同时JOA评分1417分,平均得分为(15.5±1.2)分。和患者入院时的评分结果对比提升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很好的解决了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困扰,能长期维持颅颈区稳定性,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