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2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对振法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参数分析,揭示振法的空间运动规律和特征。方法:2名临床工作20年以上的推拿医生对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振法操作,应用动态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1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拇指,最大振幅5.74mm,最小振幅0.43mm。2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拇指,最大振幅2.59mm,最小振幅0.81mm;1号操作者手指频率由大到小分别为:拇指小指中指无名指食指;腕部运动频率仅次于拇指和小指。最高频率560次/min,最低频率272次/min。2号操作者手指频率由大到小分别为:中指小指拇指无名指食指;腕部运动频率仅次于中指。最高频率329次/min,最低频率305次/min。结论:1振法是一种规律性的小幅度的中频颤动手法。2不同操作者的操作有区别,共性是最大振幅均出现在食指,运动频率较高的均是拇指、中指和小指,腕关节的振幅和频率均较高,提示掌振法是协调统一的振动。  相似文献   
32.
腕骨运动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晚期,当时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科学证据不足,大多为经验性研究。随着X射线的发现,国内外学者对腕骨运动学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尸体,使用平面X光片,其质量虽然较高,但仅局限于二维模型,在研究运动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克服的不足。随着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CT,MRI等现代化的设备,为腕骨运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又一次极大地推动了腕骨运动学的发展。现主要就腕骨运动学实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确定腕关节在屈伸、桡尺偏运动时腕中关节的运动学.方法:选健康志愿者10名,腕关节CT扫描后,在自行开发的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内三维重建,计算出舟骨、月骨的质心、转动惯量轴,在头状骨上人为建立参照坐标系,用有限螺旋轴表达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旋转及平移运动.结果:腕关节尺偏4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19.2±10.3)°,桡偏(19.3±6.2)°,月骨背伸(27.8±11.6)°,桡偏(14.0±4.8)°;腕关节桡偏2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12.2±5.4)°,尺偏(15.0±3.8)°,月骨掌屈(9.9±3.9)°,尺偏(15.3±3.9)°;腕关节掌屈6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32.6±5.2)°,月骨背伸(41.5±6.9)°;腕关节背伸60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7.9±3.9)°,月骨掌屈(20.7±5.0)°.结论:腕关节桡-尺偏,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除了尺-桡偏外,还有较大的非平面运动.当腕关节屈-伸运动,舟骨、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相对运动主要为伸-曲运动,非平面旋转运动较小.舟骨相对头状骨的运动小于月骨,即舟骨跟随远侧列腕骨一起运动,但又不同于远侧列腕骨之间的微动,舟骨起着远近侧列腕骨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4.
邵宇 《科学养生》2009,(11):26-27
如今,锻炼也兴“倒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运动场,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脸朝后、倒着走。“倒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非常态健身方式,很受城市中的中老年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35.
1“运动学习”中的反馈“运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获得日后仍能进行功能活动的能力。训练中及时提供反馈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操作(performance),但不利于真正的学会并记忆(retention)。好的训练方法应该是先给患者一定时间对有关信息进行内源性反馈,然后再提供外源性反馈,比如外源性反馈可以延迟数秒或数分钟,但也不能过长以至于忘记了有关的信息;还可以在无外源性反馈的情况下让患者连续做几遍,集中体会内源性反馈。这些均有助于真正学会运动技能。有两种提供反馈的常用方法称作淡化(fading)和区域(bandwidth)反馈。淡化是指训练初期给患…  相似文献   
36.
张绍平 《中国骨伤》1992,5(2):35-35
廖××,女,26岁。因被汽车压伤腹部及左大腿8小时急诊入院。查体:T:35.9℃,P:135次/分,R:35次/分,BP:%Kpa。患者呈急性痛苦病容,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失血貌,神清合作,心肺(一),腹平坦柔软,下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骨盆分离试验(+),双腹股沟部皮下瘀斑明显,左大腿中上段肿胀压痛明显,可扪及骨擦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未受累侧(健侧)上肢在够物动作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23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上肢够物测试,够物过程分为肩前屈和保持两个阶段。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和穿戴式微型运动捕获系统同步采集并提取上肢够物时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积分肌电值)和三维运动学数据(躯干扭转度、肩关节运动幅度、肩关节运动速度、等张失稳度、肩关节角度分散度),患者组依据未受累上肢是否为利手侧,将其分为利手侧和非利手侧进行分别采集,对照组利手和非利手侧均进行采集,然后采用秩和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利手侧在前屈阶段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为34.3μV,躯干扭转度为-1.4°,均高于对照组利手侧的19.7μV和-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运动速度则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保持阶段斜方肌上部,患者利手侧均方根值为55.4μV,高于对照组利手侧,胸大肌均方根值和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均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非利手侧在前屈阶段三角肌中组均方根值高于对照组非利手侧,肩关节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非利手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比较,在前屈阶段,非利手侧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大于利手侧,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比在前屈和保持阶段均小于利手侧,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未受累上肢是利手侧还是非利手侧,其够物动作的生物力学特点与健康人对应侧上肢并非完全一致,在对脑卒中偏瘫患侧上肢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时最好以健康人对应侧上肢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38.
<正>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日常行动方式。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前向运动对于人体功能的作用,而忽视了后向运动对人体的积极影响〔1〕。国外已有研究发现〔2~4〕倒走对人体下肢肌力锻炼,平衡能力改善及有氧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效果。本研究对比老年女性倒走与正常走的运动学差异。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招募40名65~70岁,无运动障碍、跌倒史、特殊健身爱好的健康老年女性。随机分成倒走组和正常步组各  相似文献   
39.
目的针对目前台式上肢康复机器人体积庞大、不便移动的缺点,设计了一款新型的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并通过对其运动特性的分析和关节力矩的计算,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首先,根据模块化设计原理,进行总体结构设计;然后,利用SOIL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并运用SOILDWORKS Motion对机器人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肩关节屈曲/伸展运动、肩肘关节联动运动进行运动仿真;最后,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到机械臂关节力矩的变化曲线。结果仿真结果证实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运动仿真曲线平滑,动力学分析证实关节力矩变化曲线平滑且最大关节力矩均小于电机经减速后输出的额定转矩。结论该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合理,为后续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
运动力学作为生物力学重要的分支和前沿方向,近年来在运动数据获取、力学参数测量及人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并对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医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体内力环境是运动、负荷、生物学和形态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准确测量和估计人体内力环境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而个性化的数据获取和模型建立也是获得物理与生理上有效的组织生物力学预测的关键。该文回顾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为运动力学分析方法提供系统与全面的工作框架,并展望学科未来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