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4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196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93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世居藏族产妇和移居汉族产妇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胎盘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以平原新生儿体重为对照,旨在了解高原环境对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作者收集、检测和比较生活在海拔3480m高原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初产妇分娩的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系数,并与平原汉族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比较移居高原汉族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的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系数。结果移居汉族初产妇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显著高于世居藏族(P<0.01);世居藏族初产妇胎盘重量与移居汉族初产妇无显著差别(P>0.05);新生儿体重高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发育规律。方法:随机选取世居拉萨、父母为藏族的7~21岁儿童青少年1 496名为研究对象,拍摄膝部X线片,以RWT法评价膝部骨龄。结果:骨龄与日历年龄高度相关;各年龄组骨龄显著小于日历年龄;骨龄存在性别差异。结论:RWT法可以预测骨龄;托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龄小于日历年龄,提示该地区骨发育存在延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测量70个西藏现代藏族人颅40项指标;计算指数16项;根据指数确定颅型,额型,颌型,眶型,鼻型与腭型;进行数理统计;观察性别差异,发现男发性间各测量值差显著,  相似文献   
14.
藏汉民族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藏汉民族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基础,进行Haplogroup构建和系统发生分析,在全序列水平上比较核苷酸的变异,阐释可能的变异机制和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Applied Biosystems 3730DNA自动测序仪分别对40名藏族和50名汉族的标本进行线粒体DNA序列测定,应用phredPhrap 16.0软件进行全序列拼接,并以rCRS(revised Cambridge Reference Sequence)为标准与测定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根据MTTO-MAP的标准,通过Network方法进行Haplogroup构建和系统发生的分析,并结合其它方法对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入解读.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发生上,藏汉民族90个线粒体DNA序列归类到13个Haplogroups,除M9以外,其它各Haplogroup出现频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两个民族的线粒体DNA全序列比对,发现21个分布频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异位点,其中的5个为新变异位点;另外,对D-Loop区的5个突变位点进行了单倍型构建,90个标本可分为2种Supertype,发现在藏汉民族之间Supertypel和Supertype 2的分布频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藏汉民族在种族起源和系统发生上具有较近的母系遗传关系;在全序列有统计学意义的位点究竟是适应性或者中性选择,抑或是一种病理性突变尚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三个地区藏族、蒙古族和壮族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方法 于2016年9—10月,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从西藏巴宜县藏族、内蒙古扎旗蒙古族和广西省南宁上林县壮族3个民族中各选取10~12岁儿童100名,采集其粪便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3个民族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 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的三个民族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两两比较时存在差异。藏族儿童厚壁菌门(Firmicutes, 54.01%)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31.13%)细菌数量占优,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Prevotella,15.72%)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15.46%)细菌数量占优;蒙古族儿童厚壁菌门(Firmicutes, 54.8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17.85%)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15.99%)细菌数量占优,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20.84%)和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17.52%)细菌数量占优;壮族儿童厚壁菌门(Firmicutes, 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西藏山南市某县小学生营养素养现状,探讨可行性提升方案。方法 使用课题组自编问卷,选取某县镇属小学和乡属小学各1所,对一至五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使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镇小学与乡小学学生营养素养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318名藏族学生在食物搭配、睡眠时长、户外活动时长、谷物主要营养素、深色蔬菜、预防缺血性贫血的食品等题目的知晓率较低。不少于83.9%的学生愿意将所知道的营养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三、四年级学生报告一周内所吃食物种类平均为4.2~4.4类,五年级学生报告一周内所吃食物种类平均为6.0~6.3类。镇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饭前手卫生”(100% vs 81.8%,χ2=12.064,P<0.001)及“餐后口腔卫生”(88.1% vs 67.3%,χ2=6.965,P=0.008)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乡小学;镇小学中年级学生“新鲜水果代替食物”(81.9% vs 53.6%,χ2=11.970,P<0.001)知晓率高于乡小学,乡小学中年级学生“室外活动时长”(30.4% vs 6.9%,χ2=12.131,P<0.001)知晓率高于镇小学;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预防贫血”(29.3% vs 0,χ2=9.920,P=0.002)及“室外活动时长”(56.1% vs 0,χ2=23.561,P<0.001)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乡小学,乡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新鲜水果代替食物”(100% vs 75.6%,χ2=6.18,P=0.012)及“睡眠时长”(100% vs 80.5%,χ2=6.152,P=0.013)方面的知晓率高于镇小学,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山南市小学生营养素养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在镇、乡各级学校应加强对认识食物、食物搭配、营养健康术语等内容的专题指导,以提高学生营养素养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四川省甘孜州地区12岁藏族儿童的牙周疾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孜州地区选取12岁藏族儿童共489名,对其牙周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数据差异,对牙周疾病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甘孜州藏族儿童的牙石平均检出率和平均检出牙数为82.8%、6.06;平均牙龈出血率和平均检出牙数为75.5%、6.25。男生牙石和牙龈出血情况均比女生严重(P<0.05)。城市儿童牙龈出血率比农村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拥有兄弟姐妹是牙龈出血的保护因素(一个: OR=0.230, 95%CI: 0.100~0.550 二个: OR=0.310, 95%CI: 0.110~0.870 三个及更多: OR=0.150, 95%CI: 0.050~0.480),更高的父亲学历是牙龈出血的保护因素(OR=0.290, 95%CI:0.100~0.820)。每周饮用甜饮料是牙石的危险因素(OR=3.870, 95%CI:1.540~9.750)。 结论 甘孜州12岁藏族儿童牙周患病情况不容乐观,需加强针对这一人群的口腔预防保健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对研究四川红原藏族与成都汉族不同骨密度人群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差异,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预防不同人群骨质疏松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红原藏族与成都汉族居民,测定其足跟骨骨密度,收集粪便与人口学信息,以藏族低骨密度个体为基础,依据年龄、性别、民族、是否服用抗生素四个维度进行倾向性评分获得研究人群,并按骨密度水平分组,测定粪便16S rRNA序列及短链脂肪酸的浓度与构成比,对比分析各组的差异。结果 红原藏族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高于成都汉族。与汉族人群相比,藏族人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z = - 4.156,P<0.001;z = - 3.226,P = 0.001;z = - 2.990,P = 0.002;变形菌门:z = - 4.409,P<0.001;z = - 3.287,P = 0.001;z = - 2.392,P = 0.016)。柯林斯菌属是藏族中骨密度组优势菌属,瘤胃球菌属2和乳球菌属分别是汉族中、高骨密度组优势菌属。两组人群粪便短链脂肪酸比较,藏族三组骨密度人群乙酸、异戊酸浓度均低于汉族人群(乙酸:t = - 3.119,P = 0.003;t = - 3.056,P = 0.003;t = - 5.104,P<0.001;异戊酸:z = - 3.822,P<0.001;z = - 3.497,P<0.001;z = - 2.158,P = 0.031),但高、中骨密度组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构成比高于汉族人群(异丁酸:z = - 3.693,P<0.001;z = - 3.388,P = 0.001;异戊酸:z = - 3.748,P<0.001;z = - 3.844,P<0.001;戊酸:z = - 3.778,P<0.001;z = - 3.966,P<0.001;己酸:z = - 2.535,P = 0.011;z = - 3.570,P<0.001) 结论 红原藏族和成都汉族不同骨密度组的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构成比不同,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头发百会穴处11位青年人的头发。毛干角质层表面的超微结构清楚可见。最外层细胞呈屋顶叠瓦状排列,叠瓦状细胞粗略地分为两类,蒙藏类呈鳞形波纹,塔塔尔乌孜别克类呈水平状波纹。蒙古族和藏族是黄种人的后裔,而塔塔尔族和乌孜别克族主要为黄种人的后代但和白种人混血。11位青年人头发的上皮聚类分析不同,从模糊概念(大体上)来看,头部百会穴处头发毛干的纹理似与民族的形成即血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