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298篇
  免费   33005篇
  国内免费   20367篇
耳鼻咽喉   9761篇
儿科学   11169篇
妇产科学   7735篇
基础医学   17988篇
口腔科学   10134篇
临床医学   170225篇
内科学   84586篇
皮肤病学   13386篇
神经病学   21865篇
特种医学   309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37篇
外科学   99393篇
综合类   379020篇
预防医学   78605篇
眼科学   13150篇
药学   165423篇
  1704篇
中国医学   185475篇
肿瘤学   32478篇
  2024年   3707篇
  2023年   14524篇
  2022年   13327篇
  2021年   17378篇
  2020年   16416篇
  2019年   16061篇
  2018年   7938篇
  2017年   15598篇
  2016年   18397篇
  2015年   21873篇
  2014年   47122篇
  2013年   47756篇
  2012年   62592篇
  2011年   69887篇
  2010年   69208篇
  2009年   68990篇
  2008年   85238篇
  2007年   77344篇
  2006年   69987篇
  2005年   79448篇
  2004年   78584篇
  2003年   86390篇
  2002年   75003篇
  2001年   67802篇
  2000年   43687篇
  1999年   31632篇
  1998年   28584篇
  1997年   21884篇
  1996年   20920篇
  1995年   17191篇
  1994年   13309篇
  1993年   6325篇
  1992年   4283篇
  1991年   3789篇
  1990年   3919篇
  1989年   4019篇
  1988年   1183篇
  1987年   1045篇
  1986年   703篇
  1985年   588篇
  1984年   385篇
  1983年   230篇
  1982年   131篇
  1981年   96篇
  1980年   54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84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陕西医学杂志》2020,(1):80-82
目的:探讨窄波段红光光学疗法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变应性鼻炎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窄波段红光光学疗法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使用窄波段红光光学疗法治疗,接受660 nm光鼻内照射,每次15 min,2次/d,连续14 d(每天接受6焦耳的剂量);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鼻喷丙酸氟替卡松及口服氯雷他定治疗。评价两组基于症状评分和临床评估,包括治疗前和治疗后鼻内镜的影像学表现、鼻结膜炎量表,以及鼻腔刺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1月后,治疗组鼻部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其中打喷嚏、流清涕症状改善率70%,鼻塞改善率82%;对照组分别73%和68%,鼻塞症状有显著改善。结论:窄波段红光光学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尤其对鼻塞的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56.
内脏利什曼病是全球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危害严重。而利什曼原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感染对流行地区造成的威胁更甚。利什曼原虫与HIV存在相互作用,合并感染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其病死率及复发率均高于HIV阴性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本文对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7.
58.
59.
目的:建立UPLC-MS/MS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在大鼠10种脏器组织中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方法: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脂质、肌肉组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大鼠给药后分别于0.33,0.67,1,4,8 h的5个时间点,分别摘取以上10种脏器组织,测定脏器组织及血液中效应组分的质量浓度,采用DAS(V 2.0)药动学软件对各样本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房室拟合,并计算不同组织效应组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及平均滞留时间(MRT)。结果:所建立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良好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良好、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均符合有关规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血液中的分布符合一室模型,除肾脏及脑组织外,其余脏器中提取物效应组分的房室特征多为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柚皮苷在肾脏中的拟合结果为非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新橙皮苷在脑组织拟合结果为静脉注射的三室模型,给药后8 h各组织中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AUC值大小顺序均为小肠 > 胃 > 肾 > 脂质 ≈ 脾脏 > 肺 > 肌肉 > 肝 > 心 > 脑,效应组分在各脏器中均无明显蓄积;效应组分在血液、肾脏、肝脏中的滞留时间较长,MRT均大于2 h,脂质最短,MRT不足1 h;各脏器中新橙皮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是柚皮苷的3倍,而心、肝、肾中则是3.5,2.1和3.4倍。结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组织中分布迅速,达峰时间早于血液;效应组分在肠道内消除缓慢,给药8 h后在各脏器中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无特异的蓄积部位。研究结果揭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及规律,为进一步理解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