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15篇
  免费   1374篇
  国内免费   2044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01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1253篇
口腔科学   73篇
临床医学   4893篇
内科学   1270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48篇
特种医学   18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8898篇
综合类   7644篇
预防医学   1832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2515篇
  58篇
中国医学   2042篇
肿瘤学   501篇
  2024年   260篇
  2023年   744篇
  2022年   667篇
  2021年   866篇
  2020年   969篇
  2019年   858篇
  2018年   443篇
  2017年   785篇
  2016年   923篇
  2015年   1104篇
  2014年   1768篇
  2013年   1702篇
  2012年   2080篇
  2011年   2372篇
  2010年   2059篇
  2009年   1835篇
  2008年   2033篇
  2007年   1852篇
  2006年   1590篇
  2005年   1600篇
  2004年   1230篇
  2003年   1074篇
  2002年   838篇
  2001年   704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421篇
  1998年   362篇
  1997年   330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261篇
  1994年   252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5年3月-2005年3月收治26例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横韧带损伤,23例有神经损害表现。X线检查显示寰椎弓环及侧块不同部位骨折,寰齿间距(ADI)为4.7mm。5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余21例行颈椎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2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4例成功,另1例失败再行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韧带断裂后寰椎前脱位的程度以及是否造成脊髓压迫,诊断以ADI为主、并结合外伤史及临床表现。对于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或已有横韧带损伤且存在典型神经症状的患者,应早期行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42.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常在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近四年来共收治40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现将对40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第二届全国微创骨科学术交流会纪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主办、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微创骨科学术交流会暨微创骨科新技术学习班于2005年4月12日至17日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400余名骨科医生参加了此次盛会,与会专家和代表共同探讨了微创骨科的新技术、新进展,并对我国微创骨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用性,内容涉及脊柱创伤、退变、畸形、肿瘤的微创技术,创伤及关节微创技术的临床研究,现将大会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4.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在青少年中发病较为普遍,且病因至今未明,成为脊柱外科界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鸡、兔、大鼠等动物的脊柱侧凸模型,以研究其发病机制。本文就多年来脊柱侧凸模型建立情况及当前病因学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藉此对今后的实验开展工作有所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5.
择期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手术室护士围术期心理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n=38)和空白对照组(n=30),通过术前访视、入室后麻醉前和手术结束后的心理安慰,研究围术期心理护理对患者呼吸、循环和心理活动的影响。结果 心理护理组患者在入室前、后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入室后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心理护理组患者在入室前后的紧张感、对手术室的恐惧感、受到尊重等方面的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 手术室护士围术期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患者对手术治疗积极配合,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6.
吴秋莲 《护理学杂志》2006,21(13):47-4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18例抑郁症患者和19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抑郁症者加做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显像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显像和负荷试验中密切配合,注意观察乙酰唑胺的不良反应.结果健康体检者显像正常,抑郁症患者中13例阳性.结论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于安全和有效地开展抑郁症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和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7.
创伤后脊柱骨折脱位可引起脊髓损伤,常常造成外伤性截瘫,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便功能紊乱和躯干及上下肢瘫痪症状,不仅使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丧失,而且可使自主神经发生障碍,引起内脏器官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外伤性截瘫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截瘫41例,现将外伤性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后路椎管减压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全脊柱截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闭合及植骨矫正脊柱后凸。[结果]于1984~2005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50例病人。术后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历2~15a平均2.4a随访,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经全脊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不仅手术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而且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脊柱后凸目前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49.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10例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行翻修术的病例,其中腰椎滑脱症5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手术节段为L4/54例,L5/S1 3例,L4/5+L5/S1 3例;融合器应用BAK(旋入型)7例,聚醚醚酮矩形融合器(PEEK)2例,钛金属矩形融合器1例。于首次术后1~90d内行翻修术。就其脱出原因,再次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融合器脱出的原因:矩形融合器中2例型号太小,1例放置位置偏后;旋入型融合器1例定位错误,其余大都因两枚融合器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所致。翻修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均得到融合,无融合器再次移位或脱出以及内同定的断裂,1例伴有足下垂者遗留患足背伸肌力减弱,其余病例神经症状消除。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有融合器型号偏小导致椎间隙撑开不够,放置位置偏后,两枚融合器不对称或距离太近发生碰撞等。早期、积极的手术翻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检测神经纤维瘤蛋白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在后路手术时取髂骨及髂骨生长板,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别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神经纤维瘤蛋白mRNA.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mblot检测神经纤维瘤蛋白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存在Ⅱ型神经纤维瘤蛋白表达,该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浆,所表达蛋白为三磷酸鸟苷酶活化蛋白(GAP)活性较弱的Ⅱ型异构体。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存在神经纤维瘤蛋白表达,但该蛋白是否通过对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影响导致骨骼系统异常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