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5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86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19篇
口腔科学   629篇
临床医学   656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8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22篇
综合类   976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441篇
药学   221篇
  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眼球摘除术后,眶内容积丧失6 ̄7ml,久之可引起眼球摘除后综合征,乃至义眼不能配戴或向下滑脱。在儿童还会影响眼眶及同侧颜面的发育。为了克服这种畸形,应在眼球摘除同时向肌圆锥内放置植入物,该植入物应具备重量轻,不吸收,组织相好,无排斥反应特性。羟基磷灰石与生物活性玻璃制作义眼台具有这一特性,临床应用效果好,且价格较低廉,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羟基磷灰石全涂层股骨柄髓腔充填情况对假体稳定性及其髋关节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1月使用Corail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1例(144髋)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55岁)78例、B组(年龄≥55岁)43例.采用Harris和SF-36评分方法评价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中股骨及假体髓腔充填率及假体位置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均恢复行走功能,平均随访时间46月,术后2年Harris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两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天及24个月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B组髓腔充填率显著高于A组(P<0.01),两组术后24个月与术后第2天比较,髓腔充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影像评估所有股骨假体位置无明显移位、松动或下沉,无关节翻修病例.结论 尽管Corail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的股骨髓腔充填率较低,使用该假体的关节置换仍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3.
99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体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HA)眶内植入体呈多孔海绵球状 ,内部众多孔隙之间互相贯通连接 ,新生血管可将其包围继而长入孔隙内 ,能在植入体内构成体液循环 ,形成血管化。术后不同时期进行彩超追踪观察 ,可了解血管生长的情况 ,确定血管长入眼台前壁的时间 ,为临床选择结膜裂开等手术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和时机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5例患者中 ,男 4例 ,女 1例。年龄 12~ 40岁 ,平均 2 5 .4岁 ,均为一期植入的病例。超声观察时间为术后 10d、2 0d、3个月、6个月、8个月。采用Acuson 12 8XP/10电脑彩超仪 ,5~ 7M…  相似文献   
995.
背景:自体松质骨因具有促进骨再生的3大要素:良好的骨引导性、骨诱导性和骨细胞,目前仍然是骨缺损修复的最佳移植材料。 目的:观察自主研发的仿松质骨纳米人工骨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08在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体质量1.5~ 2.0 kg,用注入液氮的方法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 方法:1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实验组:骨坏死处植入HA/CO纳米人工骨,对照组:坏死处不加任何植入物。 主要观察指标:在植入材料即刻及之后的7,14 d摄X射线观察、大体积及组织学观察评判骨坏死的发展及治愈情况。 结果:实验组骨坏死被抑制并被修复,所钻骨孔因松质骨和皮质骨的再生而完全愈合,纳米人工骨被逐渐降解吸收;而空白对照组骨坏死逐渐恶化,所钻骨孔处无任何骨组织再生。 结论:该纳米人工骨不仅能替代自体骨作为移植物,而且还具有抑制骨坏死发展的功能,可望成为临床治疗Ⅱ期及较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996.
自古印度人采用额部皮瓣行鼻再造开始以及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促使了整形外科的逐渐兴起和较快发展.Ο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整形外科在继承外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伴随着组织移植和组织代用品等技术的出现而成熟起来,如从皮片移植到皮瓣、肌皮瓣等复合瓣的移植,从游离移植到有蒂移植等,以及从植物片到象牙、液体石蜡、硅胶等,再到目前的透明质酸、胶原、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羟基磷灰石等医用生物材料等的出现.Ο随着组织移植和组织代用品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使整形外科不断完善和发展,最初仅仅是为保证患者获得正常生活必要条件的一种单纯畸形矫正医学治疗手段,到20世纪80年代,人体美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天然禀赋,人们开始大规模采用先进科技整饰和改造人体.因此生物材料的演变也就成为当今和未来整形外科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7.
魏志诚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54-154
笔者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68例需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的患者按病情分别施行常规眼球摘除肌锥内植入、眼球内容物剜除巩膜腔内植入、眼球内容物剜除巩膜壳后植入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8.
背景: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是临床首选的融合材料。其促植骨融合能力有限,且价格昂贵。一种新型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PAA/n-HA/CS)椎间融合器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目的:评价PAA/n-HA/CS融合器行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4年3月至9月在我科接受单节段TLIF治疗的3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植入PAA/n-HA/CS融合器,对照组植入PEEK融合器。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1年失访,其余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试验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48.6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4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5例;手术节段:L4-L5 9例,L5-S1 10例。对照组:男3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48.0岁。其中腰椎滑脱症6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复发1例;病变节段:L4-L5 5例,L5-S1 5例。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测量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前凸曲度评价手术效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痛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及ODI评分等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两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36个月,试验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5%、100%,对照组分别为90%、100%。两组植骨融合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A/n-HA/CS融合器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融合节段的生理高度及曲度,显著促进植骨融合,其应用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中期随访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纳米复合微球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该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三明治”法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羟基磷灰石(HA)复合物的工艺流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700 r·min-1×3 min和1 300 r·min-1×14 min的离心参数,分别制备可注射型PRF(I-PRF)和改良型PRF(A-PRF),并采用“三明治”法将其与HA复合。冷冻干燥PRF/HA复合物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模拟体液(SBF)浸泡材料,在第2、4、8和16天分别观察HA表面类骨层的生长情况,评价其矿化能力;采用PRF/HA复合物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与小鼠前成骨MC3T3-E1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共培养第1、3和5天,CCK-8法检测各组前成骨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在日本大耳白兔的颅骨矢状缝两侧对称建立2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骨缺损区域,一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另一侧植入PRF/HA复合物作为实验组;术后4和8周时X射线平片及锥形束CT(CBCT)扫描术区,根据成像结果评价2组白兔体内的成骨效果。 结果 成功制备出具有“三明治”结构的PRF/HA复合物,外侧为A-PRF,中间为包裹了HA颗粒的I-PRF。SEM观察,复合物横断面为明显的三层结构,外侧为致密纤维蛋白网,内部为有纤维蛋白丝附着的多孔HA颗粒。PRF/HA复合物在SBF中浸泡后,第2天时HA表面即形成矿化结节,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类骨层逐渐建立,第16天时已形成片层状结构。细胞增殖实验,与对照组比较,第1、3和5天时实验组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影像学观察,实验组颅骨缺损4周时已有明显的边缘成骨,8周时新生骨已几乎完全充填骨缺损区域,而对照组颅骨缺损新骨形成范围较实验组明显减少。 结论 “三明治”法制备的PRF/HA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矿化能力和生物相容性,且能够促进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