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917篇
  免费   12976篇
  国内免费   9760篇
耳鼻咽喉   3905篇
儿科学   4051篇
妇产科学   3059篇
基础医学   10274篇
口腔科学   2112篇
临床医学   56763篇
内科学   27705篇
皮肤病学   3006篇
神经病学   4549篇
特种医学   180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32519篇
综合类   61921篇
预防医学   13969篇
眼科学   3217篇
药学   34923篇
  293篇
中国医学   17738篇
肿瘤学   8624篇
  2024年   1854篇
  2023年   7275篇
  2022年   4626篇
  2021年   5563篇
  2020年   5635篇
  2019年   4032篇
  2018年   3323篇
  2017年   6885篇
  2016年   8591篇
  2015年   11078篇
  2014年   16582篇
  2013年   19073篇
  2012年   27951篇
  2011年   30818篇
  2010年   28467篇
  2009年   21497篇
  2008年   23099篇
  2007年   19622篇
  2006年   14033篇
  2005年   8936篇
  2004年   8352篇
  2003年   6227篇
  2002年   5220篇
  2001年   4762篇
  2000年   3354篇
  1999年   2768篇
  1998年   1206篇
  1997年   941篇
  1996年   922篇
  1995年   850篇
  1994年   735篇
  1993年   501篇
  1992年   426篇
  1991年   362篇
  1990年   353篇
  1989年   324篇
  1988年   138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国人上矢状窦窦腔内结构的内镜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人上矢状窦窦腔内结构,特别是纤维索和蛛网膜颗粒的完整解剖形态。方法成人头颅标本5具,去除颅盖,应用内镜观察研究上矢状窦窦腔内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原始结构特征;并纵行剖开管腔,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索、蛛网膜颗粒。结果内镜下观察上矢状窦管腔内纤维索大致分3种类型:瓣膜状(47.1%)、小梁状(30.6%)、板层状(22.3%)。蛛网膜颗粒多集中于上矢状窦中段侧壁及静脉隐窝处呈指状突起突入窦腔。结论内镜较常规解剖手段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上矢状窦窦腔内结构的完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92.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告利用螺钉-钛棒(板)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作者1年来行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技术内固定9例,其中齿突样骨引起的C1~C2不稳2例,手术后进行性颈椎后凸2例,颈椎管狭窄2例,C3-C4滑脱1例,C6~C7外伤滑脱2例。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C3~C5侧块螺钉、C2-T2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然后连接钛棒或钛板完成固定。9例病人共植入螺钉59枚。结果 所有病人在1周内带外支架进行活动,除1例因拒绝治疗死亡外,其余病人在1个月及1年后复查均未见内固定物移位。结论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固定为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术后即刻获得牢固内固定,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93.
复发疝致疝中疝并嵌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60岁。因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1年,不能还纳伴疼痛2h入院。病人于1988年及2000年分别在外院因右侧腹股沟斜疝及复发疝行右腹股沟斜疝修补术。1年前原腹股沟手术处再次出现一鸡蛋大小的包块,平卧后包块可消失,立位、咳嗽及运动后包块出现,伴有轻度隐痛下坠感,包块可降入阴囊。入院前2h无明显诱因右腹股沟区包块突然增大,不能还纳入腹腔,疼痛明显,伴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急诊来院。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双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性手术切除的5例肝脏双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病人均为男性、HBsAg阳性和双肿瘤结节均位于肝右叶.4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20 ng/ml.术前诊断4例为肝细胞癌,1例为肝内胆管癌.术后2年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脏双肿瘤更多地表现为肝细胞癌的特点.肝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麦考酚酸(MMF)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使用方法、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MMF1.5 g/d分3次口服,1月后,减为1.0 g 2次/d,共4周,同时服用迪银片5片,3次/d共8周;对照组32例,服用迪银片和火把花根各5片,均3次/d,共8周。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4例,显效5例,进步2例,无效2例,有效率91.30%;对照组基本痊愈16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6例,有效率81.2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MF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与迪银片联合火把花根片相当,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价格昂贵,可作为二线银屑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9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顺序抽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历110份,开腹胆囊切除术(OC)病历136份,笔者就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天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LC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少于OC组。提示:LC优于OC,值得在基层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997.
强化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翻修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试骨水泥强化膨胀式椎弓根螺钉(augmentation expansive pedicle screwfixa-tion with polymethyl methacrylate,AEPS),未强化的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CDH椎弓根螺钉翻修后的最大轴向拔出力,评价AEPS螺钉的翻修效应。方法24个新鲜小牛腰椎随机分成三组,AEPS组、EPS组、CDH组,每组8个椎体,三组椎体的椎弓根处均预先植入直径6.5mm CDH螺钉,拔出螺钉造成螺钉松动脱出的脊柱模型,然后分别植入AEPS、EPS、CDH螺钉,再次拔出螺钉,记录翻修后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AEPS、EPS、CDH螺钉翻修后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2723.3±565.4)、(2216.3±475.6)和(1321.4±346.7)N,AEPS和EPS螺钉最大拔出力均显著高于CDH螺钉(P<0.05),AEPS轴向拔出力高于EPS螺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PS与EPS螺钉具有相当的翻修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吴刚勇  宗刚军 《医药导报》2007,26(4):349-349
患者,女,78岁。因血压升高3 a,左侧肢体乏力2 d入院。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Ⅲ级、脑梗死。给予卡托普利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 g、三七总苷注射液(商品名:血塞通)500 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等治疗。第5天起患者出现发热,最高38.3 ℃,增加补液,余未作特殊处理。第6天患者胸部出现皮疹,并迅速增多,遍及全身,以上半身明显。停所有用药,予地塞米松静脉推注、炉甘石洗剂外用。但皮疹仍逐渐增多,遍及全身,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水泡形成。皮肤科专家会诊明确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物疹,考虑三七总苷注射液致变态反应可能性最大。予氢化可的松(400 mg·d-1)、丙种球蛋白(10 g·d-1)、清蛋白(10 g·d-1)及维生素C(4 g·d-1)等治疗,并抽吸水泡内渗出液。新生皮疹减少,皮肤破损处开始结痂。第10天起,患者全身表皮不同程度剥脱。半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新表皮形成。恢复卡托普利口服、胞二磷胆碱静滴,未有皮疹产生,故确定此严重药物疹为三七总苷注射液所致。  相似文献   
999.
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5例,稍高密度1例,1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魏戎  武军龙  朱晓东 《中医正骨》2006,18(8):17-17,19
为探讨立止血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减少出血的效果。选择66例行后路三维矫形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立止血2kU,静脉注射立止血2kU,术中予以2kU静脉滴注雏持2小时,作为研究组;另36例为对照组,除未使用立止血外,其他条件如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与研究组相同。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使用自体血回输。结果立止血组平均自体血回输量为350ml,围手术期异体血输入量平均为650ml。对照组自体血回输量为750ml,围手术期异体血平均输入量为1550ml,平均每例异体血输入量较预存自体输血组多990ml,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来说,围术期使用立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及经济的方法。联合应用立止血和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大大减少输入异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