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34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469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889篇
口腔科学   404篇
临床医学   2870篇
内科学   481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25篇
特种医学   8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6618篇
综合类   7970篇
预防医学   1006篇
眼科学   182篇
药学   2981篇
  97篇
中国医学   1666篇
肿瘤学   70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516篇
  2022年   419篇
  2021年   613篇
  2020年   754篇
  2019年   761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750篇
  2015年   858篇
  2014年   1456篇
  2013年   1500篇
  2012年   1715篇
  2011年   1655篇
  2010年   1540篇
  2009年   1392篇
  2008年   1540篇
  2007年   1397篇
  2006年   1175篇
  2005年   1311篇
  2004年   1225篇
  2003年   1100篇
  2002年   864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507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同一切口经棘突根部向对侧置入经椎板关节突螺钉,进行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影像学和疗效评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工作通道下顺利完成椎管内减压、椎体间融合和混合内固定,无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平均手术时间(148±75) min,术中出血量(186±226) ml,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2±15)h,平均住院日(6±4)d,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9±4) mm,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平均长度(52 ±6) mm.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和CT显示混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经棘突椎板关节突螺钉均穿过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F=52.845,P=0.000;腿痛VAS:F=113.480,P=0.000; ODI评分:F=36.665,P=0.000).结论 单侧切口MIS-TLIF采用混合内固定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在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其中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7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8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CT扫描观察术后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外倾角、下倾角、螺钉长度等.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寰齿间隙(ADI)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50枚,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出血量94 mL.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外倾角为20°、下倾角为15 °、螺钉长度为28 mm.24例患者术后获得10~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JOA评分(15.7±1.1)分和末次随访时(16.0±0.7)分较术前(8.9±1.7)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由术前(8.7±1.5) mm改善为术后(0.8±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5).结论 经口咽入路实施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但该技术具有一定风险,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审慎开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CT扫描的术中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应用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术的可行性. 方法 术前沿着5具正常骨盆标本髂骨翼各置入1枚钛钉后行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SuperImage软件完成骨盆的三维重建.将三维模型导入导航软件中,获得钛钉标识点在三维虚拟空间的坐标,并规划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安全路径.术中通过导航探针,获取钛钉的实际空间坐标,并与虚拟标识点进行配准;通过导航系统实时跟踪术中骨盆及手术器械的空间位置.在实时三维导航下按照虚拟规划的安全路径,在5具骨盆标本上各完成1枚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的置入,并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并与术前规划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在5具正常骨盆标本上按照术前虚拟规划的路径各顺利置入1枚骶髂关节螺钉.术后CT扫描显示5枚螺钉位置均满意,与术前虚拟规划结果基本一致.手术操作时间为19~ 23 min,平均21.6 min. 结论 术中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充分利用术前虚拟规划信息,术中螺钉置入精度高,且无需X线透视,操作流程简单、快捷,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侧卧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患者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侧卧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55例肥胖患者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临床资料,男43例,女12例;年龄20~74岁,平均45.2岁;体质量指数(BMI):肥胖(BMI为30~35)40例,非常肥胖(BMI>35)15例.骨折按照Seinsheimer分型:A型18例,ⅢB型23例,Ⅳ型12例,Ⅴ型2例.术后采用Sander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47例患者术后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2 ~60个月,平均30个月;8例失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9 ~8.7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按Sander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12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4.5%. 结论 侧卧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患者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可减少组织血供的破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术后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半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半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0.6~61.7个月,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18.80%(22/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术前AST、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l周PLT、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X2=7.326,5.290,10.112,4.020,9.23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术前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58,5.560,3.616,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及术后门静脉血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比较InterTan髓内钉与Gamma3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InterTan髓内钉组(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5例,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8.4±6.1)岁,骨折AO分型:A1型8例,A2型15例,A3型2例.Gamma 3钉组(采用Gamma 3钉内固定治疗)25例,男7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79.2±7.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3例,A3型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InterTan髓内钉组和Gamma 3钉组术后各有2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3.4、13.6个月.InterTan髓内钉组和Gamma 3钉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1.5±19.3)、(61.3±13.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0,P=0.044);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83.9±69.3)、(182.1±68.8)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3.1±0.8)、(3.1±0.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83.7±5.7)、(82.2±6.4)分,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分别为8.7% (2/23)、13.0% (3/2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内固定均可靠、效果良好,InterTan髓内钉更适合骨质疏松严重或粉碎性骨折患者,Gamma 3钉因手术时间短可用于对手术耐受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离断伤的再植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40指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患者采用变更再植操作次序的方法进行断指再植术。结果术后40指均成活,成活率100%。随访1-5年,手指优良40指,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变更再植操作次序的再植方法治疗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保留了相连的掌侧皮肤,促进断指静脉回流,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断指成活率,疗效满意,是治疗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11年9月对21例30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的断指进行再植,根据手指旋转撕脱离断的程度,分别采用血管移植、血管神经束转位、带血管皮瓣转移等方法重建血循环及感觉。结果30指成活29指,失败1指,成活率96.7%。术后随访20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年5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结果为准,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0指,良7指。差3指,优良率90%。结论按照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再植方法,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并能恢复较好的外形与功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踝关节脱位法治疗包含复杂后踝骨折的脱位型三踝骨折的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复杂后踝骨折的脱位型三踝骨折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0~67岁,平均37岁;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8例,均为Ⅲ度;旋前外展型11例,均为Ⅳ度.骨折按照Danis-Weber(AO/ASIF)分型:B型19例,C型10例.患者均采用踝关节外侧脱位法,充分显露后踝,直视下复位骨折块,用可吸收螺钉可靠固定.术后疗效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85 min,平均65 min.术后1例患者伤口二期愈合,其他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8~3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均达骨折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个月),无一例发生距骨坏死.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等发生.术后疗效按Baird-Jackson评分评定:优2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 对于包含复杂后踝骨折的脱位型三踝骨折的术中复位采用踝关节脱位法可以使关节软骨面精确复位,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内旋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干上1/3骨折术中对旋转畸形的纠正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4例股骨干上1/3骨折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18 ~ 60岁,平均34.0岁.骨折按Russell-Taylor分型:14例均为ⅠA型;按AO分型:A型7例,B型7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经皮置入股骨转子间Schanz钉,采用Schanz钉内旋技术辅助纠正近端旋转.术后采用CT扫描测量患侧与健侧的股骨颈前倾角,计算双侧差值,以判断骨折远、近端旋转畸形的程度. 结果 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平均为15.84°±5.79°(3.8°~23.8°),健侧股骨颈前倾角平均为14.54°±3.73°(12.0° ~ 26.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7,P=0.457).患侧近端外旋10例,平均外旋4.35°(0.5°~10.5°);内旋4例,平均内旋6.33°(1.0°~10.5°).超过10°的旋转畸形发生率为14.3%(2/14). 结论 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干上1/3骨折术中应用股骨近端内旋技术能有效纠正旋转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