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34篇
  免费   984篇
  国内免费   529篇
耳鼻咽喉   395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76篇
基础医学   404篇
口腔科学   85篇
临床医学   3191篇
内科学   4242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212篇
特种医学   11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919篇
综合类   5868篇
预防医学   1042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1891篇
  43篇
中国医学   608篇
肿瘤学   714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577篇
  2022年   517篇
  2021年   577篇
  2020年   661篇
  2019年   652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593篇
  2016年   651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1204篇
  2013年   1125篇
  2012年   1325篇
  2011年   1489篇
  2010年   1160篇
  2009年   1192篇
  2008年   1211篇
  2007年   1123篇
  2006年   1060篇
  2005年   996篇
  2004年   840篇
  2003年   780篇
  2002年   670篇
  2001年   591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290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61.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是预激综合征旁路参与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本组通过分析经成功射频消融证实为左侧或右侧游离壁显性房室旁路的59例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探讨两侧游离壁显性房室旁路OAVRT诱发率的差异及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962.
报道所完成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射频消蚀治疗心房扑动7例。均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典型房扑,发作时心房率240~320次/分。7例中6树成功;1例失败,为Ebstein畸形伴有巨大右心房者。7例均采用消蚀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连线的方法,消蚀中用Swartz鞘作支撑,导管在鞘内拖拉,直至消蚀线完成。本研究提示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线性射频消蚀术是心房扑动治疗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63.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2%~5%患者有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这些患者室速常反复发作,40%以上病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预防复发,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击终止心动过速,挽救生命,但不能预防复发,且存在价格昂贵、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不足。在高度选择的患者中,外科手术可根治此种心律失常,但手术相关的病死率可在9%~20%。近年来由于标测和消融技术的不断改进,MI后室速经导管消融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4.
目的针对膈顶部肝癌超声引导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在不同腹水量患者中的差异进行对比。方法于2016年4月—2018年6月采用病例抽样法抽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膈顶部肝癌患者189例;按照腹水量将所有受试者分为A组(腹水量500 mL)56例、B组(腹水量500~1 000 mL)88例和C组(腹水量1 000 mL)45例;采用GE LOGIQ E9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高频探头5-10MHZ引导。采用LDRF_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多极消融针;对不同腹水量组患者的有效率、瘤内出血率、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89例膈顶部肝癌患者中,A组(腹水量500 mL)共56例,B组(腹水量500~1 000 mL)共88例,C组(腹水量1 000 mL)共4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痊愈121例,显效48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100%。随访0.5~1年,复发15例,再次经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愈。术后瘤内出血24例,周围血管神经损伤16例,感染等并发症29例。三组患者的瘤内出血率、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瘤内出血率、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5),B组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癌疗效显著,对于腹水量不超过1 000 mL的患者安全性更高,腹水量超过1 000 mL的患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略高的瘤内出血、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风险,但治疗的有效性仍然值得肯定。如一次未痊愈,可再次治疗。因此,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膈顶部肝癌是一种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65.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PHC合并PVTT患者92例,其中接受MWA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为联合组(n=47),仅接受TACE治疗的为对照组(n=45)。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短期疗效、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有效率(RR)。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对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组和对照组RR分别为42.2%和11.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679,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3 d均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联合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4. 7%、23. 4%、6. 4%,对照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2. 5%、8. 9%、0,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0. 9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5. 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749,P 0. 05)。术前AFP、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和Child-Pugh分级与合并PVTT的PHC患者的生存相关(χ2值分别为9. 356、7. 641、11. 352、9. 764、8. 236、17. 392,P值均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97 (1. 608~3. 145)、1. 584 (1. 306~2. 757)、1. 690 (1. 035~2. 683),P值均0. 05]。结论 MWA联合TACE治疗PHC合并PVTT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报道心房耳尖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7例[男性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4.8±7.9)岁]房速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确定房速病灶的起源部位和指导经导管射频消融。结果:7例房速均为持续性发作(5~432个月,中位数96个月),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房速起源于右心房耳尖部(1例)和左心房耳尖部(6例),呈局灶性和异常自律性增高机制。7例房速均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7~28个月(中位数15个月),无一例房速复发。结论:心房耳尖部房速表现为持续性发作和异常自律性增高机制。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可提高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和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67.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衰的房颤患者,每年有3. 3%发展为心衰~([1])。心衰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因此房颤合并心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房颤合并心衰的发病率并不低,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对于心衰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节律控制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维持  相似文献   
968.
969.
为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可行性,对10条犬进行单心房Burst刺激和药物+心房电刺激建立房颤模型并进行心房外膜多条径线的消融。结果显示:消融径线为连续和透壁性损伤;消融后药物+心房电刺激的房颤诱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与消融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58%vs100%,4.5svs203.5s,P均<0.01);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性心率分别较消融前明显延长65%(129±51msvs78±34ms)和下降12%(150±63bpmvs170±35bpm),而房室传导功能和心脏功能无显著性变化。提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可行的,其主要机制为消融径线有效地分离阻隔了参与房颤折返环的心房肌群。1条犬消融后发生持续性窦性停搏,可能是损伤窦房结动脉所致  相似文献   
970.
患儿男性。10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5个月于1997年4月21日人院,患儿自出生6个月时因发热在当地医院医治.发现“右位心”、“心动过速”,此后逢劳累及剧烈活动后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h不等,均能自行缓解,未医治。近5个月来,患儿心悸症状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口服普罗帕酮治疗,疗救不佳,为进一步治疗而住院。查体:血压12/9kPa(90/68mmHg),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