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3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197篇
耳鼻咽喉   101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380篇
口腔科学   78篇
临床医学   4365篇
内科学   973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780篇
特种医学   7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683篇
综合类   6492篇
预防医学   1328篇
眼科学   95篇
药学   2718篇
  71篇
中国医学   837篇
肿瘤学   203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96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517篇
  2020年   583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623篇
  2015年   744篇
  2014年   1466篇
  2013年   1353篇
  2012年   1730篇
  2011年   1712篇
  2010年   1427篇
  2009年   1155篇
  2008年   1051篇
  2007年   1054篇
  2006年   825篇
  2005年   909篇
  2004年   788篇
  2003年   786篇
  2002年   522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253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置管冲洗引流(对照组,23例)和VSD(VSD组,31例)治疗。比较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引流管阻塞情况,创口愈合情况,观察VSD副反应,评估VSD的疗效。结果5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抗生素应用时间:对照组(20.1±5.6)d,VSD组(14.1±2.1)d;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对照组(25.2±6.2)d,VSD组(15.0±4.6)d;引流管阻塞次数:对照组13次(13/33),VSD组11次(11/81);创口愈合情况:对照组15例(15/23),VSD组29例(29/3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出现皮肤发红、发痒5例,皮疹3例。结论 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能缩短感染伤口治疗时间,促进创口愈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VSD)技术及其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VSD技术进行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1)、治疗后3天(T2),治疗后7天(T3)的心理焦虑情况,更换床单次数、换药次数,创面愈合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7天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面愈合率、感染控制、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过程中,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焦虑状况,缩短病程,减轻经济负担,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993.
贾阳  曹莫 《中国美容医学》2014,(14):1217-1221
<正>负压创面治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也称为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 drainage,VSD)或真空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是近10余年来提出并开展的一种外用的促进急性和慢性创面愈合的新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治疗各种急性创伤、难愈性慢性创面最先进的技术之一。该方法以带有多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幕上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129例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其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死亡16例(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血肿体积(P=0.021或P=0.013)、GCS评分(P=0.011)、糖尿病史(P=0.045)及高血压病史(P=0.039)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是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CS评分≤8是预测幕上脑出血患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经VSD灌洗引流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其中骨折术后感染31例,外伤后骨髓炎4例,无明显诱因出现的慢性骨髓炎2例。有内固定物的病例予以拆除原内固定,所有病例清创后应用VSD灌洗引流2周后,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6个月后待感染控制后,二期取出万古霉素骨水泥,混合植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10~24)个月。其中35例经VSD灌洗引流、清创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患者感染获得控制,平均疗程3.4(3~6)个月。2例感染未控制,经再次清创、持续VSD灌洗引流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临床痊愈34例,基本痊愈1例,愈合差2例,治愈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采用彻底清创、持续VSD灌洗引流、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方法可有效控制感染,是较好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周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中位数31(24~39) min vs.152(131~170)min,Z=-11.975,P=0.000],术中出血少[30例0 ml、66例<5 ml vs.(332.4±20.2)ml],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14(10~17)d vs.64(44~75)d,Z=-44.217,P=0.000],但术后残余血肿量多[中位数13(8~17)ml vs.7(4~12)ml, Z=-11.573,P=0.000]。治疗3周后,微创组Glasgow 预后评分高[中位数4(2~4)分 vs.3(1~4)分,Z=-8.215,P=0.000],Barthel指数高[(59.9±4.5) vs.(54.9±4.9),t=7.370,P=0.000]。治疗6个月,微创组Glasgow预后评分高[中位数3(2~4)分vs.2(1~4)分,Z=-7.448,P=0.000],Barthel指数高[(64.3±8.4) vs.(59.7±6.8),t=4.156,P=0.000],2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VSD技术结合负压引流管在治疗存在深部空腔的难愈创面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科治疗的32例存在深部腔隙难愈创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相应处理后,治疗效果满意。结论VSD技术结合负压引流管用于治疗存在深部腔隙的创面效果良好,操作简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缩小病人住院天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和研究在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开窗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内所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开窗引流术治疗,分析和对比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感染率、疾病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完成之后,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感染率、疾病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将所有数据指标进行相关对比,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开窗引流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9.
<正>腰大池持续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还能鞘内注药,而且还可促进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通畅,用于颅内感染、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内出血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引起慢性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尚未引起重视,现将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后枕骨大孔疝的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病例1,男性,49岁,因"头部外伤后意识不清伴呕吐3 h"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术及微创穿刺术两种术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12—2013-03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53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微创穿刺术组)77例,对照组(钻孔引流术)组76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1%),显著低于对照组(35.5);功能恢复恢复优良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80.3%);复发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