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24篇
  免费   1538篇
  国内免费   991篇
耳鼻咽喉   144篇
儿科学   247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1069篇
口腔科学   165篇
临床医学   6062篇
内科学   3344篇
皮肤病学   487篇
神经病学   2505篇
特种医学   14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1397篇
综合类   10001篇
预防医学   1454篇
眼科学   171篇
药学   4025篇
  47篇
中国医学   2710篇
肿瘤学   1419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728篇
  2022年   590篇
  2021年   757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812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751篇
  2016年   835篇
  2015年   930篇
  2014年   1709篇
  2013年   1765篇
  2012年   2160篇
  2011年   2339篇
  2010年   2076篇
  2009年   2130篇
  2008年   2375篇
  2007年   2176篇
  2006年   2070篇
  2005年   1955篇
  2004年   1529篇
  2003年   1453篇
  2002年   1231篇
  2001年   1018篇
  2000年   651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530篇
  1997年   483篇
  1996年   431篇
  1995年   341篇
  1994年   306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在中老年人群中评估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天津人群慢性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TCLSIH)"研究。碳酸饮料饮用频率通过信效度验证的问卷调查得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与颈动脉斑块采用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碳酸饮料饮用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IMT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9(0.62, 1..28),0.97 (0.65, 1.43)(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59 (0.26,1.24),0.83 (0.41, 1.60)(趋势性P0.05);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6 (0.58, 1.25),0.86 (0.56, 1.29)(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94 (0.47, 1.77),2.20 (1.21,3.91)(趋势性P 0.05)。结论该研究表明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过高的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每周1杯)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营养学报,2019,41(2):122-128]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S)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取病程5年以上与病程5年内MS患者组,并设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病程5年内MS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颈动脉B超斑块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组和疾病对照组,病程5年以上MS组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B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内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患者较其他人群更易患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3.
<正>《神经流行病学》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洪震、丁玎、江澄川教授主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国外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经典方法和学术进展,以及中国神经流行病学的发展和主要研究成果。该书含方法学和各论2篇共11章。除科研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外,着重介绍了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4.
例1:患儿男,1岁零1个月,出生后2个月发现周身皮肤出现散在色素脱失斑。1岁时出现头向后仰、右眼眨动、口角向右抽动,口周青紫发作,10余秒缓解,意识清楚但不能言语。发作逐渐增多至20~30次/d。查体:患儿颜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既往无特殊史。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东北地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应用IFN-β1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16例RRMS患者用药前后的ARR、平均EDSS评分以评价IFN-β1b的疗效,总结IFN-β1b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评价药物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停药原因。结果 (1)16例RRMS患者平均应用IFN-β1b 11.7 m,治疗前后的ARR分别为(1.65±1.01)、(0.97±1.00),t=2.3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平均DESS评分分别为(2.63±1.04)、(2.03±1.58),t=2.1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例患者累计不良反应发生21例次,分别为流感样副作用9例,注射部位红肿或硬结7例,肝功能异常3例,轻度血白细胞降低1例,脱发1例,其中1例患者因持续肝功异常而停用IFN-β1b;(3)16例患者中2例患者停用IFN-β1b,1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1例患者认为IFN-β1b"无效"停用。结论 (1)IFN-β1b可降低RRMS患者的ARR,改善EDSS评分,延缓疾病的进展;(2)IFN-β1b相关的不良反应以流感样症状和注射部位反应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出现肝功异常,多数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少数严重不良反应可于减量后继续使用或停用。  相似文献   
26.
CD4^+CD25^+T细胞被称作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属于免疫调节细胞,占CD4^+T细胞的5%-15%,是近10年来免疫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它在外周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能限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主要因素,这些细胞能通过主动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活性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关于该细胞的基础研究已经很多,人们开始探讨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CD4^+CD25^-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和Treg之间的平衡是免疫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若Treg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将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反,若此类细胞数量增多或功能亢进将会发生肿瘤等疾病。因此,这类细胞在调节免疫稳态中起了关键作用。本文将详细讨论Treg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多发性硬化(MS)是由特异性抗原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参与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第1次脱髓鞘发作时为数相当多的患者存在了MS样改变,且随访发现超过半数在未来5~10年发展成临床确诊的MS(CDMS)。目前将临床上只有1次发作和1个部位受累的脱髓鞘病变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s,CIS)。  相似文献   
28.
29.
同心圆性硬化(Balo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我们最近收治一典型病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9岁,当地农民。因“头晕头痛半年,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于2005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头晕头痛,以劳累后为主,休息后可缓解,当  相似文献   
30.
2型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颈动脉的病变可以反映全身动脉病变情况,所以早期、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对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的观察均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双功能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糖尿病颈动脉的病变情况。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02年至2004年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共164例,年龄在42~89岁,平均年龄65·8岁,病程1个月至31年,其中男性83例,女性81例。对照组为本院该期间门诊或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共165例,年龄在40~8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