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评估CT引导下弯针经圆孔外口射频热凝治疗第Ⅱ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3例第Ⅱ支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弯针经颧弓与下颌骨前支冠状突前缘交点进针,CT引导下穿刺至圆孔外口,行第Ⅱ支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天、1月、6月、12月、24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patient satis-faction survey,PSS),术后1天、1月疗效,术后卡马西平使用、复发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1天、1月、6月、12月、24月VAS评分和PS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1月、6月、12月、24月VAS评分和PSS评分均较术后1天有显著改善(P<0.01),观察期内4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弯针经圆孔外口射频热凝治疗第Ⅱ支三叉神经痛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2.
眼科玻璃体切割术后病人需持续俯卧位,以前我科常规使用中间留圆孔的海绵枕,但因床长有限,海绵枕直接放在床垫上病人有憋气的感觉.自2010年6月开始,我科与制床厂家联系,将床尾用合页连接,术前和正常病床一样,术后折下床尾,将床垫拉向床尾,按床头空缺尺寸配带孔海绵垫,效果很好.此床带合页的床尾能随时折下,不占空间,不影响病房的整齐.海绵垫直接接触镂空的床板,病人呼吸感觉舒服.术前、术后住一张床,不用来回调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状、大小、分支和动脉供应。[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固定的50侧头部标本,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采用4种入路解剖翼腭神经节,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大小、分支、动脉供应和手术标志。[结果]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后内部,翼管的前方,蝶腭动脉的后方;多为圆三角形,4.12 mm×4.17 mm,它与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神经节支相连,发出腭支、鼻支、咽支和眶支;接受翼管动脉、圆孔动脉和蝶腭动脉供应,还是翼腭窝手术中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结论]翼腭神经节是翼腭窝内重要的神经结构,也是翼腭窝手术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研究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痛患者24例,CT薄层扫描(0.75 mm)引导下一根穿刺针精确抵达圆孔外口处,另一穿刺针则进入卵圆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1例术后12个月第Ⅲ支复发,1例术后16个月第Ⅱ支复发。结论: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定位精确、疗效可靠、安全简易,为治疗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6.
背景与目的:不同学者对MR I与CT在鼻咽癌颅底区域的影像显示的看法存在分歧。为明确MR I对鼻咽癌颅底区域靶区显示的情况,分析无颅神经侵犯鼻咽癌患者的CT、MR I,比较圆孔、卵圆孔、棘孔、舌下神经管及舌下神经CT、MR I的显示情况和影像表现,探讨圆孔、卵圆孔及棘孔、舌下神经管及舌下神经在鼻咽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意义。方法:研究我院2005年3—4月未经治疗的无颅神经侵犯20例鼻咽癌患者CT、MR I。在P innac le3 7.0工作站上采用互信息法配准后分析圆孔、卵圆孔、棘孔及舌下神经管在CT/MR I图像上显示特点。记录CT、MR I横断面显示情况;测量舌下神经管两侧纵径、内径及两侧纵径分别与矢状面的角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在CT骨窗上圆孔显示为低密度的管状结构,卵圆孔及棘孔显示为低密度的孔状结构。7例(35%)圆孔在CT上为双侧显示,5例(25%)为单侧显示,8例(40%)未见显示。全部患者卵圆孔、棘孔在CT上均为双侧显示,卵圆孔两侧对称者13例(65%),不对称者7例(35%)。卵圆孔呈圆形8例(20%),呈椭圆形32例(80%)。棘孔两侧对称3例(15%),两侧不对称者17例(85%)。全部病例圆孔在MR I各个序列上均未见显示,卵圆孔及棘孔在T1W I、T2W I上均未见显示,在增强T1W I上表现为高信号血管影。全部患者卵圆孔及棘孔在增强T1W I上为双侧显示,卵圆孔两侧对称13例(65%),两侧不对称7例(35%);呈圆形8例(20%),呈椭圆形32例(80%)。增强CT未见圆孔、卵圆孔及棘孔内血管显示。全部舌下神经管在CT上显示,各项指标如下:左管径3.9~8.5mm,平均(6.17±1.3)mm、左管长5.8~10.1mm,平均(6.5±2.0)mm、左管倾角44.2°±0.6°(42°~58°)、右管径4.2~9.7 mm,平均(5.78±1.2)mm、右管长5.6~10.6mm,平均(6.8±1.9)mm、右管倾角44.5°±1.7°(41°~66°)。两侧管径比较t=1.202P>0.05,两侧管长比较t=-1.216P>0.05,两侧管倾角比较t=0.252P>0.05。在MR I上均为全管双侧显示各项指标显示如下:双侧100%;左管径4.2~8.7 mm,平均(6.3±1.3)mm、左管长5.6~10.2 mm,平均(6.6±1.8)mm、左管倾角平均44.1°±0.7°(41°~59°)、右管径4.8~9.7mm,平均(5.9±0.9)mm、右管长5.7~10.5mm,平均(6.9±1.7)mm、右管倾角平均44.3°±1.7°(41°~68°)。两侧管径比较t=1.11,P>0.05,两侧管长比较t=-0.984,P>0.05,两侧管倾角比较t=0.532,P>0.05。舌下神经CT未能显示,舌下神经池内段、管内段在MR I上亦可显示,但是管外段未见显示。结论:在MR I上对圆孔的识别还有很大困难,但是MR I可以显示正常卵圆孔及棘孔,为今后直接在MR I勾画鼻咽癌靶区(卵圆孔)制定放疗计划提供了影像解剖及靶区确定的依据。在舌下神经管和舌下神经显示及影像诊断上MR I较CT有明显优势。MR I较CT具有同时显示舌下神经管及舌下神经的优势,特别是对舌下神经麻痹的患者,可以很好判断病灶,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在临床上对于鼻咽癌我们推荐MR I检查以便更确切地评价病灶。  相似文献   
37.
通过50个颅骨标本观测从颧上点进针达翼腭窝施行蝶骨圆孔麻醉,并在30侧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穿,探讨新穿刺点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结果表明,经颧上点穿刺进针达翼腭窝是可行的一个新的穿刺进针径路,进针的角度为85±2.5°,进针的深度以颧上点到眶内缘点(眼内角)的距离。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定位引导在经皮颧弓下入路圆孔穿刺术中的价值。方法将2015-2017年我院确诊为三叉神经痛且行高选择性三叉神经第Ⅱ支射频热凝的患者40例,分成A组和B组,每组2O例。其中A组为既往CT平扫体表标记点方法定位确定穿刺点进行穿刺,B组为利用CT三维重建体表定位确定穿刺点且进行穿刺引导操作。分析两组确定穿刺次数、CT扫描次数、穿刺到位所用总时间。结果穿刺平均次数分别为(3.78±0.92)次和(2.42±1.02)次,术中CT扫描次数分别为(4.53±O.82)次和(3.57±0.68)次,穿刺到位用时分别为(12.61±1.19)min和(9.60±0.96)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圆孔穿刺射频热凝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及术中CT扫描次数,缩短经皮穿刺到位所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圆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安全距离,为翼腭窝入路的手术提供指导。方法:对121名志愿者的头颅进行计算机薄层CT扫描。标注颈内动脉虹吸段(A点)和圆孔(B点)位置,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一个平行于眼耳平面的和鼻中隔所在平面的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为A点。C点是A点在一个平行于眼耳平面的平面上的投影点,且B点经过该平面。D点是C点在一个平行于鼻中隔平面的平面上的投影点,且B点经过该平面。测量AC与BC的距离,计算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测量AB所在直线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3个平面之间的角度。结果:AC间的长度为(13.22±3.79)mm(范围为8.33~105.67 mm;95% CI:8.55~21.39 mm)。与矢状面的角度为33.54°±9.23°(范围为5.38°~66.58°;95% CI:30.88°~34.20°)。与冠状面的角度为53.17°±10.48°(范围为5.60°~75.02°;95% CI:51.29°~55.06°)。与水平面的角度为9.43°±12.91°(范围为-28.44°~82.22°;95% CI:7.11°~11.76°)。结论:通过薄层CT扫描技术得到经翼腭窝入路手术中圆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FE)在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PFO患者在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的TTE图像特征。结果 TTE在术前可清晰显示PFO的大小、形态和分流方向,能帮助介入医师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可准确地评价PFO患者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边的临近结构关系;术后可有效地监控PFO患者预后情况。结论 TTE在PFO封堵术前确诊、术中引导、监护及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