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67篇
  免费   2939篇
  国内免费   2066篇
耳鼻咽喉   764篇
儿科学   502篇
妇产科学   526篇
基础医学   3292篇
口腔科学   956篇
临床医学   9850篇
内科学   5216篇
皮肤病学   313篇
神经病学   1825篇
特种医学   21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7篇
外科学   7443篇
综合类   19309篇
预防医学   5300篇
眼科学   1913篇
药学   8821篇
  139篇
中国医学   6239篇
肿瘤学   1100篇
  2024年   506篇
  2023年   1897篇
  2022年   1593篇
  2021年   1983篇
  2020年   1908篇
  2019年   1896篇
  2018年   902篇
  2017年   1623篇
  2016年   1815篇
  2015年   2322篇
  2014年   3550篇
  2013年   3341篇
  2012年   4532篇
  2011年   4437篇
  2010年   4106篇
  2009年   4100篇
  2008年   4764篇
  2007年   4257篇
  2006年   4040篇
  2005年   4693篇
  2004年   2729篇
  2003年   2547篇
  2002年   2035篇
  2001年   1811篇
  2000年   1547篇
  1999年   1124篇
  1998年   1055篇
  1997年   857篇
  1996年   802篇
  1995年   608篇
  1994年   550篇
  1993年   320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220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6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93-1297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存在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目的对比CT三维重建模型下模拟髋臼前柱2种经皮置钉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55例正常成人骨盆CT资料构建三维模型,共110侧髋臼前柱,调整模型透明度使其类似常规X线片,分别用2种置钉方法进行置钉,A组利用出口闭孔位和入口髂骨位引导置钉,B组利用髋臼前柱轴位引导置钉,置钉完成后恢复图像为不透明状态,记录螺钉是否进入髋关节及与耻骨支的位置关系。结果55例110侧髋臼,4侧未能找到髋臼前柱轴位影像予以剔除,106侧髋臼前柱纳入研究。2组模型均无螺钉进入髋臼。A组螺钉置入优秀、良好、尚可率分别为59.4%、17.0%、23.6%,B组分别为59.4%、22.6%、17.9%,2组总体置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9,P=0.407)。A组女性骨盆置钉优秀、良好、尚可率分别为7.1%、21.4%、71.4%,B组分别为28.6%、21.4%、50.0%,B组置钉质量显著高于A组(Z=-3.000,P=0.003)。A组男性骨盆置钉优秀率78.2%,良好率15.4%,尚可率6.4%,B组分别为70.5%、23.1%、6.4%,2组差异无显著性(Z=-0.969,P=0.333)。结论髋臼前柱轴位可以作为引导置钉的一种手段,尤其适用于女性患者,对于男性患者,2种方法均可实现较好的置钉。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DN患者52例作为DN组,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尿蛋白正常组(18例)、微量尿蛋白组(20例)和临床尿蛋白组(14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法、电化学检测法测量52例DN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BMP-7、NT-proBNP水平,并检查患者肌酐、血清尿素氮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结果 DN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BMP-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DN患者病情损害程度的增加,NT-proBNP水平显著上升,而BMP-7水平显著下降(P<0.05)。NT-proBNP与肌酐、血清尿素氮呈正相关(P<0.05),而与e GFR呈负相关(P<0.05)。BMP-7与肌酐、血清尿素氮呈负相关(P<0.05),而与e GFR呈正相关(P<0.05)。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与单一指标检测相比,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较高。结论 DN患者存在明显的肾功能损害,NT-proBNP与BMP-7与肾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定NT-proBNP、BMP-7水平能有效预测DN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修复肢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对12例患者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分解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将分解的皮瓣进行缝合,游离后与受区血管神经进行吻合,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大小17 cm×9.6 cm~22.8 cm×13.2 cm。结果本组12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观好。供区呈线型愈合。结论实施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肢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质地好,供区可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