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346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7篇
综合类   428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94篇
  1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宏  王海宝  余长亮 《安徽医药》2020,41(11):1337-1339
目的 探讨腰疝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接受腹部CT或MRI检查的30例腰疝患者的影像资料,所选患者均经手术或随访证实,观察疝囊的位置及形态、疝内容物、腹壁缺损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疝环及疝囊大小。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检出31个腰疝。CT及MRI上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腰三角薄弱区突出至腰部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腰上三角疝29个(93.54%),腰下三角疝1个(3.23%),弥漫性腰疝1个(3.23%);疝囊大小2.42 cm×5.93 cm~10.81 cm×18.34 cm,疝环直径0.72~9.13 cm;疝内容物分别为脂肪、肾脏、结肠、回肠;疝环与周围骨质及肌群关系,腰上三角疝于底部的腹横肌筋膜薄弱处形成疝环,上界为12肋骨(或11肋)和后下锯肌下缘,内界为髂嵴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腰下三角疝于底部的腹内斜肌薄弱处形成疝环,前界为腹外斜肌,后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下界为髂骨脊。结论 腰疝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均可对腰疝进行明确诊断且各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疝环、疝囊及内容物,并了解有无合并症。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技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2 200例采用此技术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技术要点即优先处理胆囊动脉,精细解剖、掏空胆囊三角,完全充分的显露三管关系。结果:2 152例患者顺利完成LC,均未发生胆道损伤,其余48例(2.18%)因Mirizzi综合征、胆囊十二指肠内瘘、胆囊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0~55 min,平均35.5 min;术中出血量5~50 m L,平均15.5 m L;术后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术后随访3~12个月,无肝内外胆管狭窄、胆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技术能有效预防LC术中胆道损伤,可作为手术规范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估上前牙区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的软组织效果。方法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26例,微创拔牙后植入ZIMMER TSV种植体,获得良好初期稳定性并实施即刻修复,经过6~12个月骨结合和牙龈塑形后完成上部修复,观察负重6个月后牙龈组织情况。结果26例患者完成骨整合及最终修复,负重正常,无探诊出血、牙龈红肿,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及龈缘高度降低分别为(0.52±0.22) mm、(0.56±0.31) mm 和(0.71±0.3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7,P=0.29)。结论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退缩。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胆总管窗显露联合中路纵剖法在腹腔镜下困难胆囊三角解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1月~2013年11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328例资料,困难胆囊三角解剖104例,包括急性胆囊炎96例(其中坏疽性胆囊炎11例,胆囊穿孔2例,Mirizzi综合征18例,腹腔严重粘连13例,Calot三角严重粘连7例),胆囊萎缩8例(其中3例Calot三角呈冰冻状致密粘连)。改变传统顺逆分离的方法,采用中路纵剖法联合胆总管窗显露,分析其手术效果及技巧。结果 102例采用中路纵剖法成功完成LC,其中88例行胆总管窗显露;中转开腹手术2例,包括1例术中证实胆囊管腺癌,1例萎缩性胆囊炎右肝动脉损伤出血。102例LC手术时间(62.0±16.4)min,术后3~5 d出院,无出血、感染、胆漏、黄疸,无死亡病例。结论显露胆总管窗,联合中路纵剖法,能更好地显示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之间的关系,预防胆管损伤,完成复杂困难LC。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接受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并D2淋巴结清除术的胃癌患者作为全腹镜组(TLDG组),34例行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并D2淋巴结清除术的患者作为腹腔镜辅助组(LADG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量、边缘距离、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水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6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TLDG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长于LADG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ADG组,远端切缘距离长于LAD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大小、近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水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D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LADG组为8.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安全、可行,是胃癌患者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6.
<正>患者,女,65岁,因左腰背部可复性包块2年入院,2年前患者首次无意中发现左侧腰背部1无痛性肿块,质软、约鸡蛋大小,站立时出现,俯卧位或右侧卧消失,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期间未就医求治。今因肿块增大约苹果大小,伴麻木、胀痛就诊。既往有腰椎手术、左侧腰部受伤史。查体:腰椎(L3-4)左侧可见陈旧性瘢痕,站立位时左侧腰背部可见1肿块(上方为12肋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猪下肢高速三角破片伤后血清生化改变与脏器损伤的特点。方法长白猪12只,体质量(35.5±5.7)kg。用初速为(773.1±12.4)m/s的0.37 g三角破片弹致猪右后肢股骨外侧5 cm处火器伤。观察动物生命体征及伤道情况,于伤前、伤后1、6、24、48 h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及渗透压(OSM)值,动物于伤后48 h活杀,行脏器大体和光镜病理观察。结果伤后48 h内动物生命体征较平稳(P>0.05)。伤后1 h血清中ALT、AST、CR、BUN、CK、LDH即出现显著升高(P<0.05),并持续到伤后48 h(P<0.01);血清OSM值进行性降低(P<0.05)。大体病理解剖见66.7%的动物肺出现点片状出血、水肿或不张等,光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红细胞、水肿液,肺泡壁破裂等;心、肝、肾、肠道等未见明显器质性病理损伤。结论肢体高速三角破片伤后,可引发明显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引起全身多种脏器的损害,其中肺是最为敏感的脏器。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缺点与手术要点。方法 :应用Tennison法、Millard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例185例。结果:69例Tennison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长15例,运动自然性不理想39例,复裂2例;88例Millard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短12例,运动自然性欠佳28例,复裂1例;28例梯度旋转下降法中运动自然性最理想,但出现患侧唇宽度过窄2例。结论:Tennison法对裂隙较宽患者不适宜,运动自然性不理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长;Millard法运动自然性欠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短;梯度旋转下降法运动自然性最理想,术中定点应兼顾上唇宽度,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三角吻合技术在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实施的18例全腹腔镜胃远端癌根治术并残胃十二指肠吻合(三角吻合)病例的临床资料.三角吻合是完全在腹腔镜下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完成残胃和十二指肠后壁的功能性端端吻合,再利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闭合共同开口后,吻合口内部的缝钉线呈现为三角形.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淋巴结清扫(D1+或D2)及三角吻合.手术时间(156.3±38.5) min,三角吻合耗时(24.6±11.2) min.肿瘤距上切缘(5.8±2.4) cm,距下切缘(4.1±2.7) cm,上、下切缘病理结果均未见癌残留.术中出血量(70.7±43.8) ml,淋巴结清扫数目(32.4±12.0)枚/例.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8±0.9)d,肛门排气时间(3.1±1.2)d,进食流质时间(3.6±1.7)d,术后住院时间(9.6±2.5)d.术后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伴腹腔感染;全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口瘘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三角吻合技术应用于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