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4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97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448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58篇
内科学   684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9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787篇
预防医学   19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19篇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17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7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为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mdrl与患者化疗疗效的关系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31例APL患者mdrl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其他亚型37例及正常人20例。结果发现APL患者mdrl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亚型(P<0.005),APL患者mdrlmRNA的表达水平(0.218±0.07)也低于其他亚型(0.556±0.25)(P<0.001)。12例初治APL患者mdrl全部阴性,完全缓解(CR)率为100%,4例复发ALP患者中3例mdrl阳性(75%)。在AML其他亚型,mdrl+与mdrlt-的CR1率分别为33.3%(3/9)和81.8%(9/11)。结果表明,mdrl的表达与患者化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APL患者的mdrl为低表这。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甲基化分析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中的价值,用酶切加PCR技术研究31的初诊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4例对照者以及在18个月中动态观察5例AML治疗前后降钙素(CT)基因高甲基化的变化。31N初诊期AML中25例,14例对照者中的0呈现CT基因高甲基化(P<0.01)。动态观察的5例AML,全部初诊期及完全缓解时的4例呈现CT基因高甲基化,其中3例分别于完全缓解后3个月、5个月、6个月复发。完全缓解和CT基因高甲基化阳性1例及阴性1例未复发。提示该方法有助于检测AML的MRD。  相似文献   
83.
黄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7):792-794
目的 总结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方法。ATRA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2例。缓解后按所接受的维持治疗分为维甲酸加化疗序贯交替组53例,单用化疗组50例,终止治疗组21例。观察长期生存率与年龄、性别、初诊时血液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202例患者中20例在接受ATRA治疗2周内死亡,早期病死率9、9%。182例患者中166例获得完全缓解(CR),缓解率91.2%。3年生存率40.4%,5年以上生存率22.6%(28/124)。AP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发生率为7.4%(15/202)。长期生存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者占85.7%。复发61例,复发率49.2%。结论 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和合并CNS漫润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常与复发有关,而持续阴性常伴随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84.
钟良清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60-1061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gp和GST-π多药耐药的表达。结果 5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gp和GST-π表达的阳性标记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化疗有相关性(P〈0.05)。结论 P-gP和GST-π联合表达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密切相关,检测P-gp和GST-π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极低频电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频电磁场与儿童白血病的关联程度.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8篇关于极低频电磁场与儿童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再分析.根据资料一致性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总OR值.结果 极低频电磁场与儿童白血病之间总OR值为1.58,95%可信区间(95%CI)为1.24~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P<0.01).结论 极低频电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具有高度联系,是儿童白血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6.
目的 通过糖皮质激素早期诱导试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方法 诱导试验是根据初发病时外周血幼稚细胞计数及服用糖皮质激素 (GC) 7d后外周血中幼稚细胞的动态变化。此后 ,所有病例都接受同样强烈的化疗方案。结果  6 0例患儿中对泼尼松诱导试验敏感 (PGR)者为 4 9例 ,占 81 7% ,其中高危患儿 6例 ,中危患儿 8例 ,低危患儿 35例。在 4 9例PGR患儿中 38例 (77 6 % )处于持续缓解状态 (CCR) ,中位缓解期为 2 2 5个月 ;复发 3例 ,占 6 1%。 6 0例患儿中对泼尼松诱导试验不敏感 (PPR)者为 11例 ,占 18 3%。在PPR 11例中 ,5例早期复发 ,占 4 5 5 % ;2例达CCR ,占 18 2 %。从治疗第 19天、第 30天的骨髓检查 ,PPR组 19dM1、M2 、M3分别为 72 7%、18 1%、9 2 % ;PGR组 19dM1、M2 分别为 96 %、4 % ,无一例为M3 。达CR时间 ,PPR组明显迟于PGR组。结论 GC在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HD -A +VM2 6+rhG -CSF动员白血病患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   5例高危急性白血病患儿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HR -ALL) 4例 ,急性杂合细胞白血病 (AHL) 1例。年龄 9~ 1 3岁。 5例患儿均采用HD -A +VM2 6+rhG -CSF方案进行动员。在化疗后第 9天应用rhG -CSF ,当白细胞升至 5× 1 0 9/L以上时 ,使用CS - 30 0 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结果   4例采集 1次 ,1例采集 2次。全部患儿均能耐受该动员方案治疗。MNC值为 5 96 5( 5 0 2~ 7 2 )× 1 0 8/kg。CD3 4+ 细胞量为 4 372 ( 3 95~ 5 6 2 )× 1 0 6/kg。结论  G -CSF联合大剂量Ara -C和VM2 6的化疗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小儿CD7抗原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CD7+AM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 55例初治小儿AML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多药耐药P糖蛋白 (P1 70 )检测 ,临床观察 ,并常规采用HAE方案诱导治疗 ,判定疗效。结果2 3例CD7+小儿AML在FAB分型中以M2 、M5 多见。M3 中无一例CD7抗原表达 ,将CD7+与CD7-两组小儿AML进行对比 ,CD7+AML具有肝脏明显增大 (P <0 0 0 5) ,外周血白细胞数、原始细胞比例及P -糖蛋白表达增高等特点 (P <0 0 0 5,P <0 0 1及P <0 0 5) ,且年龄偏低 ,中位数年龄 7 6岁 (P <0 0 1 ) ,治疗效果差 ,完全缓解率4 3% ,达首次缓解中位时间为 55 5天。结论  小儿CD7+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常表达P -糖蛋白 ,临床症状重 ,治疗效果差 ,完全缓解率低 (P <0 0 5) ,达首次缓解时间长 (P <0 0 5)。  相似文献   
89.
血清核苷二磷酸激酶A(NDPK-A)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核苷二磷酸激酶A(NDPK-A)含量与白血病的相关性,探讨血清NDPK-A含量检测对于白血病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意义。[方法]应用重组人NDPK-A及相应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NDPK-A含量方法,应用此方法测定正常人和血液病患者血清NDPK-A含量。[结果]20例正常人血清NDPK-A含量为3.89±0.39μg/L,16例白血病患者血清NDPK-A含量为11.06±18.03μg/L,5例骨髓瘤患者患者血清NDPK-A含量为4.80±0.96μg/L,5例淋巴瘤患者血清NDPK-A含量为24.31±5.65μg/L。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DPK-A含量差异显著,7例治疗前患者NDPK-A含量为16.23±26.61g/L,治疗后患者NDPK-A含量为7.05±6.10g/L。[结论]建立的ELISA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地测定血清NDPK-A含量;NDPK-A含量检测可发展为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0.
目的确定高中荧光网织红细胞(HFR MFR)比率的降低是白血病患者化疗中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的早期指标。方法对32例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每天定时采用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FR MFR)的百分数,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BD FACSC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百分数,观察四种参数的变化。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第3 d(HFR MFR)%明显下降(P<0.01),较早于CD34 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下降(HFR MFR比这三者平均要早3 d)。结论HFR MFR能够较早地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