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91篇
  免费   2223篇
  国内免费   948篇
耳鼻咽喉   83篇
儿科学   257篇
妇产科学   193篇
基础医学   785篇
口腔科学   174篇
临床医学   10254篇
内科学   4952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912篇
特种医学   56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2963篇
综合类   18127篇
预防医学   2749篇
眼科学   915篇
药学   6203篇
  99篇
中国医学   7136篇
肿瘤学   529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943篇
  2022年   843篇
  2021年   1031篇
  2020年   1160篇
  2019年   1028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966篇
  2016年   1159篇
  2015年   1473篇
  2014年   2795篇
  2013年   2814篇
  2012年   3405篇
  2011年   3885篇
  2010年   3655篇
  2009年   3793篇
  2008年   3957篇
  2007年   3581篇
  2006年   3130篇
  2005年   3525篇
  2004年   2871篇
  2003年   2621篇
  2002年   2038篇
  2001年   1710篇
  2000年   1240篇
  1999年   1062篇
  1998年   994篇
  1997年   1035篇
  1996年   828篇
  1995年   752篇
  1994年   603篇
  1993年   559篇
  1992年   426篇
  1991年   370篇
  1990年   318篇
  1989年   400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
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治疗便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飞  施明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5):322-322
患者,女,55岁,2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6~7d排便一次。曾经正规服药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异常痛苦。查体心肺无异常,腹部无阳性体征,肛门外观(-),指诊无异常。辅助检查:①结肠镜未见异常。②全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胃小肠动力正常。③盆底肌电图无异常。④球囊排出实验正常。⑤排粪造影正常,无直肠前突及黏膜脱垂。⑥结肠传输试验示结肠传输指数为0,诊断为结肠病理型慢性传输性便秘,行手术治疗。麻醉:全麻插管。手术:(1)于脐下缘开放性建立气腹,此孔为观察孔。双侧锁骨中线与脐上5cm水平线及两髂前上棘连线相交4点…  相似文献   
63.
患儿,女,7岁,因“腹痛7 d,加重伴腹胀2 d”于2005年7月4日入院。7 d前突发脐周疼痛,抗炎治疗1 d无效入住他院,诊断“肠梗阻”给予对症治疗。2 d前腹痛突然加重,出现腹部膨隆,伴低热、乏力。体温37.5℃,精神状况差。转我院就诊。无手术史。查体:蛙状腹,脐向外膨出,未见肠型,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听诊肠鸣音弱,无气过水声,腹穿抽出深黄色微浊液体。B超提示:大量腹水,胆囊大小正常,无结石,肝内胆管正常。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量金黄色腹水量约3 000 ml,胆总管无囊性改变,肝总管近胆囊管开口处有一0.5 cm×0.4 cm大小的破孔,并…  相似文献   
64.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冠脉造影只能观察冠脉主要分支的狭窄情况,其检查结果有时与临床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将此方法说成是诊断的“金标准”,现在看来尚不全面。例如患过心肌梗死者,造影还可有相当比例冠脉无狭窄或狭窄并不重。冠状动脉内超声,有的可见冠脉畅通而粥样斑块不稳定,多排CT不用造影就可看到冠脉病变。冠心病临床诊断,目前一般分为三大类,包括七个病,作介入诊治的情况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65.
XG511型多功能普及型上球管X线机,广泛适用于胃肠点片摄影,头部、骨骼、胸部、肺部滤线器摄片,泌尿生殖系统检查,淋巴系造影,静脉造影等临床诊断。现将我院使用中维修的两例故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结合血液透析(CRF)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D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饮食管理、西药治疗加血液透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的加用中药煎剂灌肠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1%,平均每人每月透析次数4.27次,费用1708.00元,而对照组三项数据分别为57%、9.16次、3848.00元,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两组治疗后BUN、SCr,血K 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灌肠加血液透析治疗CRF可减少透析次数,延长透析间歇时间,降低透析费用,改善病人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血液透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下消化道出血以息肉、肿瘤、急性肠病及血管畸形多见,而急性出血往往是血管破裂所致。我院于2001年至2002年收住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经输液输血一般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立止血灌肠,经过精心护理治疗,效果较好,现  相似文献   
68.
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结肠炎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病程漫长,多反复发作,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我们采用中西药合剂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本病5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9例,胃肠术后吻合口出血8例,肝胆疾患术后肝动脉破裂出血10例,Crohn病5例、肠道憩室出血6例、小肠炎或溃疡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中度恶性间质瘤1例,小肠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直结肠癌5例.74%(58/78)的患者DSA造影阳性,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者33%(26/78),术后吻合口出血直接征象者83%(15/18).介入治疗的病例中动脉药物灌注15例,技术成功率60%(9/15),临床成功率40%(6/15);栓塞36例,技术成功率86%(31/36),临床成功率72%(26/36);介人治疗后再出血率16%(8/51),其中1例栓塞后再呕血经胃镜治疗无效死亡.DSA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手术者27例,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27).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发生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DSA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择期手术和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70.
背景:以前已经有一些在成年患者应用经皮内镜下盲肠造瘘术(PEC)及顺行保留灌肠(ACE)的个例报道。到目前为止牵拉法PEC均采用厚套管的导管。作者采用10F Chait Trapdoor盲肠造瘘术导管(CTCC)对成年患者进行介入法(IM)PEC。目的:报道作者应用新方法对成年患者进行PEC的经验。设计:病例序列研究。机构:日本单个研究机构。患者:5例肠梗阻患者和15例慢性重度便秘患者。干预:干预方法为牵拉法PEC或者IMPEC加引流或者ACE。对5例小肠梗阻患者,应用18F~24F的套管导管采用牵拉法PEC对扩张的肠道进行减压。对15例慢性便秘患者,应用球囊导管(11F或15F)和CTCC进行IMPEC。ACE隔日进行一次。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且有效地(减压和排泄)完成了PEC。采用IMPEC的患者中,有5例置入了15F球囊导管,10例置入了11F球囊导管。1例患者发生了即刻出血。球囊破裂发生在置管后的第1个月或者平均1个月内。10例置入11F球囊导管的患者中有9例改为CTCC。与套管导管相比,使用CTCC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突发性的球囊破裂,减少漏出和肉芽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