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83篇
  免费   4074篇
  国内免费   1784篇
耳鼻咽喉   1535篇
儿科学   401篇
妇产科学   2444篇
基础医学   2930篇
口腔科学   980篇
临床医学   12473篇
内科学   3338篇
皮肤病学   2084篇
神经病学   1860篇
特种医学   52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6268篇
综合类   24592篇
预防医学   5424篇
眼科学   601篇
药学   8183篇
  101篇
中国医学   3894篇
肿瘤学   7187篇
  2024年   386篇
  2023年   1532篇
  2022年   1383篇
  2021年   1775篇
  2020年   1809篇
  2019年   1889篇
  2018年   1018篇
  2017年   1767篇
  2016年   2024篇
  2015年   2401篇
  2014年   3872篇
  2013年   4032篇
  2012年   5266篇
  2011年   5535篇
  2010年   5274篇
  2009年   4947篇
  2008年   5565篇
  2007年   5035篇
  2006年   4435篇
  2005年   4534篇
  2004年   3749篇
  2003年   3501篇
  2002年   2980篇
  2001年   2699篇
  2000年   1844篇
  1999年   1663篇
  1998年   1513篇
  1997年   1409篇
  1996年   1336篇
  1995年   1077篇
  1994年   829篇
  1993年   604篇
  1992年   484篇
  1991年   434篇
  1990年   343篇
  1989年   380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患者女,70岁,左手拇指甲侧缘皮肤增生物1年余,于2018年10月14日就诊于我科。1年前,患者发现左手拇指甲侧缘近甲根处出现1个肤色结节,缓慢增长,无明显疼痛。患者体健,否认新生物出现前的局部外伤史。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拇指左侧缘近甲床处单发0.3 cm×1 cm指状新生物,尖端轻度角化。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中可见与皮损长轴一致、增生的胶原纤维束和扩张的毛细血管。诊断:甲周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ADF)。手术切除皮损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2.
<正>儿童期最多见的血管瘤是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和卡波济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本文仅对此两种类型的血管瘤的药物治疗作简单论述。之所以将此两类血管肿瘤的治疗一并叙述,一是因为两类血管肿瘤在儿童期,特别是婴儿期较为常见,还因为两类肿瘤的治疗药物有相当大的重叠。1概述IH的发展过程:婴儿血管瘤起病早,新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和宫瘤消胶囊的联合应用对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80例子宫肌瘤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将上述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宫瘤消胶囊口服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效果,性激素水平及子宫体积及肿瘤体积变化。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研究组患者的P、E2、LH及FS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研究组患者子宫体积及肿瘤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片和宫瘤消胶囊的联合治疗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扶正消瘤颗粒对原发性肝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6例,按1∶1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VEGF、HIF-1α水平的变化及对患者临床疗效指标的影响。结果 (1)在性别、年龄、合并乙型肝炎、Child-Pugh分级、AFP值、临床分期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肝癌患者在治疗各时间节点的VEGF和HIF-1α表达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 = 0.829,P < 0.001)。(3)VEGF浓度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3月降至术前水平(P > 0.05),HIF-1α在TACE后3月仍高于术前(P < 0.05)。(4)扶正消瘤颗粒可降低HIF-1α水平,下调VEGF的表达。(5)扶正消瘤颗粒可减少TACE序贯RFA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 < 0.05)。(6)血清中VEGF水平与生活质量无明显相关性(P > 0.05,r = 0.251),HIF-1α水平与生活质量存在正相关性(P < 0.05,r = 0.450)。结论 扶正消瘤颗粒可明显改善TACE序贯RFA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HIF-1α水平,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铂类药物在实体瘤儿童化疗过程中对听力的影响,考察铂类化疗药导致听力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进行化疗的实体瘤儿童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化疗过程中均使用铂类化疗药,分别在第1、3、6次化疗前进行规范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共纳入0.2-12.5岁实体瘤患儿47名,共计94耳,进行化疗的平均次数为5.4次(3-10次)。ABR检查中以任意一耳听阈大于30d B n HL为听力损伤,第6疗程听力异常发生率为6.4%(6/94),与基线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疗程ABR阈值与基线水平相比,ABR阈值明显升高,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PTA检查中第6疗程6k Hz、8k Hz测听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应阈值明显提高;DOPAE提示第6疗程6k Hz、8k Hz,通过率明显下降,与基线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年龄是铂类药物耳毒性的危险因素,(p<0.05,OR值=0.912),提示年龄越小铂类药物的耳毒性越易显现。结论铂类药物用于儿童实体肿瘤化疗可引起听力损伤,在高频部分(6-8 k Hz)尤为显著。DOPAE、纯音测听及ABR可作为监测、评价铂类药物耳毒性的重要指标。儿童年龄越低则铂类药物引起听力损伤的危险越大,低龄儿童使用铂类药物时更需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26.
1病例报告患者,51岁,因排尿困难1月,外院诊断盆腔肿物7天于2018年7月16日入我院妇科就诊。患者于当地医院诊断盆腔肿物予留置导尿对症治疗,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体健,月经规律,G5P1,2011年,因“子宫肌瘤”于外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未定期复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子宫颈正常大小,表面光滑。子宫颈上方可触及成人头大小结节,活动差。双侧附件区软,未触及明显异常。盆腔超声检查示:子宫颈左侧可见团块样低回声,范围约13.5 cm×11.4 cm×10.1 cm,轮廓较清晰,其内可见短条状星点状血流。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行LEEP术的患者共142例,其中绝经组40例,未绝经组102例。收集2组患者的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其活检病理结果、LEEP术后病理结果、切缘病变情况,并将上述检查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患者阴道镜下宫颈转化区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58,P=0.000)。绝经组阴道镜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符合率为50.00%(20/40),未绝经组符合率为51.96%(53/10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854)。绝经组1例LEEP术后病理升级为宫颈癌,未绝经组1例LEEP术后病理升级为原位腺癌。绝经组术后病理切缘阳性8例(20.00%),未绝经组术后病理切缘阳性16例(15.6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537)。2组患者术后TCT检查比较及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EP手术适用于宫颈无明显萎缩的绝经后妇女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治,以避免对宫颈病变的漏诊和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对不同年龄、手术种类、基础疾病、体质指数、盆腔感染史、引流管留置患者术后盆腔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上因素与盆腔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结果 200例患者均采取妇科手术进行治疗,术后6例患者出现盆腔感染,所占比例为3.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基础疾病、体质指数、盆腔感染史、留置引流管、手术方式均是引起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盆腔炎主要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过大,肥胖且存在盆腔感染史和基础疾病,选择开放手术,术后留置引流管,极易产生盆腔感染,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护理时,应重点注意以上因素,提前制定好预防措施,避免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影响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9.
王健  周晓璇 《放射学实践》2019,34(5):501-506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息肉(GP)与胃间质瘤(GS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肿瘤最大径≤2cm的27例GST和15例GP患者的CT表现,对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变、钙化、溃疡以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肿瘤CT的相关连续变量鉴别诊断GP与GST的效能。结果:GP组与GST组的形态、强化方式、囊变、钙化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指标铁蛋白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与GST组的肿瘤长径(LD)、短径(SD)、位置、生长方式、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增强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LD<1.5cm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86、73.3%(11/15)、59.3%(16/27);当SD<1.2cm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58,80.0%(12/15),66.7%(18/27);当静脉期CT值>64.4HU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59、93.3%(14/15)和40.7%(11/27);当静脉期增强幅度CT值>34.3HU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63、80.0%(12/15)、51.9%(14/27)。结论:患者的铁蛋白水平正常,以及CT特征中的肿瘤位于胃窦部、呈腔内生长、有蒂、LD<1.5cm、SD<1.2cm、静脉期CT值>64.4HU和静脉期增强幅度CT值>34.3HU时,倾向于GP的诊断,有助于GP与GST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