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6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89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578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900篇
内科学   535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1319篇
预防医学   446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242篇
  4篇
中国医学   152篇
肿瘤学   27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71.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突变,并探讨缝隙连接蛋白beta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235delC突变是否会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症状。方法对一个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核心家系72个成员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利用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对其线粒体DNA突变进行研究;利用Apa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筛查核心家系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情况,并对GJB2基因235delC和线粒体A1555G突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27名母系成员中均发现具有线粒体A1555G突变,呈母系遗传;具有耳聋表型的为21人(77.8%),家族外显率高;所筛查的包括配偶在内的72名个体中,仅3例具有GJB2基因235delC杂合子突变,且均出现在母系成员中,但3例的耳聋表型却不同。结论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在该家系中GJB2基因的235delC杂合子突变未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相似文献   
72.
目的获得20个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Yshort tandemrepeats,Y-STR)基因座及其单倍型在潮汕地区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情况,评估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建立3组Y-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MultiplexⅠ:DYS434,Y-GATA-A10,DYS438,DYS439,DYS531,DYS557,DYS448,DYS456,DYS444;MultiplexⅡ:DYS458,DYS460,DYS443,DYS447,DYS446,DYS709;MultiplexⅢ:DYS622,DYS635,Y-GATA-H4,DYS520,DYS630),对潮汕地区汉族158名无关男性个体进行20个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用ABI310基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统计20个Y-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3组复合扩增系统均可成功进行分型,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GD)值最低为0.2506(DYS434),最高为0.8034(DYS447);20个Y-STR基因座共同构成的单倍型157种,其中156种为唯一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99998。另对30个父性家系调查显示:同一家系成员20个Y-STR基因座单倍型一致,未观察到基因突变。结论20个Y-STR基因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父系遗传稳定,建立的3组Y-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分型可靠,可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进行气溶胶采集和病毒核酸检测,为定点医院新冠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8月14-24日,采用生物气溶胶采集器在某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各布点区域进行空气气溶胶采集,所有标本同时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和数字PCR两种方法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共采集空气气溶胶标本86份,荧光PCR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数字PCR检测结果显示,14份气溶胶标本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率为16.28%。检出标本较集中的区域有病人卫生间和医务人员防护用品脱卸区;重症病房核酸检出率高于普通病房,但不同病区气溶胶病毒核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871,P=0.248); CT值>30和CT值≤30病人区域气溶胶病毒核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871,P=0.248); CT值>30和CT值≤30病人区域气溶胶病毒核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2,P=0.630)。结论 在新冠肺炎患者病程中晚期,隔离病区空气气溶胶仍有病毒核酸存在,但所有检出标本新冠病毒拷贝数均不高。室内拥挤、通风不良,且与病例有关联的环境中气溶胶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并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和空气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74.
DMSO对PCR扩增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解决扩增δ-受体基因屡次失败的问题,观察了在PCR体系加入不同浓度DMSO时对DNA扩增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在DMSO可显著提高PCR扩增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75.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及其移植的最佳时期。方法 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人脐血CD34^ 细胞,从CD34^ 细胞不同体外培养系中取样检测细胞总数、CD34^ 细胞百分率和CFC(包括CFU-GM和BFU-E)。结果 A组(加rhSCF、rhIL-3、rhG-CSF、rhTPO)与B组(加rhFL、rhIL-3、rhG-CSF、rhEpo及rhTPO)对各阶段造血细胞扩增效果无显差异。C组(加rhSCF、rhCSF与rhFL有明显的协调效应;培养7d时开始增多,培养14d进入高峰。培养21d开始下降。培养28d明显下降。结论 C组能明显扩增人脐血造血细胞,培养7-14d造血细胞达高峰。为移植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FCCl/HN)株p4l-3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p4l~3。方法 根据p4l-3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用PCR技术从FCCl/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41—3基因;将p4l一3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栽体pcDNA3,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到的重组质粒阳性克隆。结果 从恶性疟原虫:FCCl/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p41—3基因,酶切,PCR扩增鉴定表明获得正确的pcDNA3-p41—3重组质粒。结论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p41—3,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p41—3蛋白,并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
【目的】克隆并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肝期抗原 1基因 (LSA 1) 3′端序列 ,比较FCC1/HN株与国外分离株LSA 13′端序列的差异。【方法】应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LSA 13′端序列 ,用T A克隆法将其克隆入pMD18 T载体。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扩增鉴定后 ,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不同分离株LSA 13′端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LSA 13′端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 pT LSA 1重组质粒。测序表明 ,所克隆的LSA 13′端大小为 795bp ,编码 2 6 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国外的NF5 4、T9/ 96、KEN、PNG及BRA株LSA 13′端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只在 3个位点存在不同。【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LSA 13′端片段。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 ,FCC1/HNLSA 13′端序列与其它分离株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优选适用于含灯盏花中成药的DNA提取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引物,并通过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实现对其原料灯盏花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4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良方法对3种含灯盏花的中成药进行DNA提取,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matK、psbA-trnH、rbcL位点通用引物对提取的中成药DNA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最佳位点进行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鉴定。结果:4种CTAB改良方法均能获得含灯盏花中成药DNA,其中CTAB改良方法一提取的DNA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改良方法;PCR扩增中以matK位点2对引物(matKXF/matK5R或matK3F/matK1R)最佳,可通过1次PCR成功获得具有单一条带且浓度较高的PCR产物,序列与灯盏花对照药材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显示可与同属其他植物区分。结论:通过CTAB改良方法一可以有效提取含灯盏花中成药样品的DNA,采用matK位点引物matKXF/matK5R或matK3F/matK1R进行1次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可完成其原料灯盏花的鉴定。  相似文献   
79.
目的:构建一种太赫兹(THz)超材料传感方法用于microRNA-21(miRNA-21)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首先构建THz超材料传感方法,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zeta电位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对传感器检测条件进行优化之后,对不同浓度的miRNA-21以及其他不同的miRNAs进行检测,并与其他microRNA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对该传感器的回收率进行了评价。结果: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通过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循环识别与滚环扩增(RCA)的双重信号放大策略,该THz超材料传感器对靶标miRNA-21的响应范围为10 fmol/L至10 nmol/L,检测限为8.49 fmol/L。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具备了从多种miRNAs中识别靶标miRNA-21的能力,并且在商业化人血清样本中的回收率可达94.33%到115.33%。结论:该THz传感器可以实现靶标miRNA-21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具备了在miRNA相关疾病无标记诊断与早期预警的潜力。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喉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扩增、表达,探讨其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差异PCR(differential PCR)方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基因的扩增(即基因拷贝数增加);应用RT-PCR方法检测EGFR mRNA水平;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喉癌组织中有13例(占32.5%)EGFR基因拷贝数增加,癌旁对照组中则未检测到(χ2=15.537,P<0.005);喉癌组织中EGFR mRNA平均积分光密度为872.356±62.340,癌旁对照组为346.425±57.380(t=5.959,P<0.001);喉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病理分期越晚,EGFR基因扩增和mRNA表达水平越高(P<0.05)。结论喉癌中EGFR基因在DNA水平上的扩增是EGFR mRNA过表达的原因之一,EGFR的扩增和过表达在喉癌的发生、进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