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48篇
  免费   5072篇
  国内免费   5933篇
耳鼻咽喉   1103篇
儿科学   741篇
妇产科学   730篇
基础医学   6614篇
口腔科学   6773篇
临床医学   13488篇
内科学   5661篇
皮肤病学   486篇
神经病学   1844篇
特种医学   40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3篇
外科学   14655篇
综合类   30968篇
预防医学   8371篇
眼科学   2708篇
药学   16121篇
  166篇
中国医学   6614篇
肿瘤学   2752篇
  2024年   811篇
  2023年   2878篇
  2022年   2314篇
  2021年   2710篇
  2020年   2692篇
  2019年   2377篇
  2018年   1240篇
  2017年   1951篇
  2016年   2512篇
  2015年   2877篇
  2014年   4782篇
  2013年   4899篇
  2012年   6508篇
  2011年   7459篇
  2010年   6408篇
  2009年   6489篇
  2008年   7941篇
  2007年   6979篇
  2006年   6338篇
  2005年   6720篇
  2004年   5278篇
  2003年   4987篇
  2002年   4318篇
  2001年   3932篇
  2000年   3137篇
  1999年   2500篇
  1998年   2134篇
  1997年   1990篇
  1996年   1722篇
  1995年   1648篇
  1994年   1252篇
  1993年   860篇
  1992年   745篇
  1991年   711篇
  1990年   624篇
  1989年   663篇
  1988年   157篇
  1987年   116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海螵蛸是治疗创面的常用药物。具有碳酸钙、蛋白多肽、海螵蛸多糖、甲壳素、壳聚糖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多种作用,同时海螵蛸还能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的修复。现对海螵蛸在创面修复中的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3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PDPN的临床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疗效不显著,尤其是疼痛的缓解不理想。近年来,PDPN神经损伤时人体自身对神经纤维的修复状况、外源性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研究,以及相关疼痛症状的改善与否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如皮肤神经纤维的密度减低与角膜神经纤维的长度变短,均会引起和加重PDPN病人的疼痛;反之,疼痛则会减轻。而在脊髓背角与背根神经节中,离子通道的开闭、相关细胞因子的活跃程度,对PDPN病人的神经损伤及修复均有促进或抑制的影响。此外,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对PDPN有干预效果。未来,临床治疗PDPN的研究方向或可考虑本文所列举的几种相关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34.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间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病变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且术前或术中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合并DME的患者31例(33眼)纳入研究。16例(18眼)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作为剥膜组,15例(15眼)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时复查OCT,对比观察黄斑中心厚度(CMT)和视力的术后变化情况。随访中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CMT和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2组间比较LogMAR视力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P<0.001)。术后 1个月时剥膜组BCVA高于对照组(t=2.55,P=0.02),但术后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 P=0.42)。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CMT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P=0.065)。术后1、3个月时,剥膜组的CMT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t=3.79,P=0.001)。术后1个月时,剥膜组有效(与术前比CMT减少20%以上)、无效(变化不超过20%)及恶化(增厚超过 20%)的例数分别为8、6、4例,术后3个月时则分别为11、5、2例,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7,P=0.092),术后3个月时剥膜组DME改善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7,P=0.029)。结论:对于非牵拉性DME,内界膜剥除有助于术后早期DME消退。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本研究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的168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包括任意皮瓣、轴型皮瓣和游离皮瓣,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的168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6例,女52例。年龄18~55岁,平均(32.43±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