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08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15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报告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平武县清水小学集体性癔病发作流行经过及干预过程,为集体性癔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综合干预方式对清水小学集体性痣病发作进行干预。结果从接到病情报告至整个事件结束,前后历时7天,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结论集体性痣病是一种具有暗示性器质性病患的症状,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在控制此类事件工作中,及时说明病因,加强心理卫生教育,转移环境,隔离病人,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躯体不适,慎用暗示治疗,分散注意力,都可能是正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52.
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干预效果。方法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对867名震区青少年和1016名非震区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所有心身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震区女生、高年龄组青少年心身因子分分别高于男生和低年龄组(P<0.01-0.05)。震区青少年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关系密切(r=0.155-0.494,P<0.01)。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多因素影响。给予心理及药物干预后心身症状明显好转,好转率97.3%。结论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到明显损害,经干预后好转。  相似文献   
53.
地震伤员PTSD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关症状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在地震后40 d对伤员PTSD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后40 d 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51.4%,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2.364)、地震中被掩埋(OR=2.171)、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OR=0.338).结论:此次地震后PTSD症状的检出率相当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伤员和伤员家属的心理状况,探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制的灾区伤员一般情况调查表、睡眠情况调查表以及心理应激调查表,对196名四川汶川灾区伤员和伤员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196名灾区伤员和伤员家属中,SCL-90各因子均分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性因子均分与常模相比较,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HAMA总分〉14分的有23例(11.7%);HAMD总分〉20分的有29例(14.8%);睡眠量表总分〉7分的有96例(49%);应激量表总分〉10分的有74例(37.7%);具有明显的创伤后综合症并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学标准的有11例(5.6%);此外,符合CCMD-3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有1例。结论地震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普遍而严重的,对灾区伤员和伤员家属要进行随访,并需要为其提供早期的合适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索地震灾害医院内紧急救援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效率。方法:分析总结我院2008年5月12~31日救治1912例地震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42例,创伤早期死亡率为2.2%,手术989例,转出治疗844例,治愈出院997例,继续治疗29例。结论:全院统一组织、高效协调配合、规范救援实施行为是医院救援成功的关键,可减少合并伤,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6.
汶川特大地震颅脑创伤临床救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汶川特大地震中颅脑外伤的临床类型及特点、救治经验.方法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2例伤员资料、流行病学、致伤原因、分类、伤情、救助时间、合并症、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男102例,女80例,建筑物砸伤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其次为挤压伤;按GCS评分:轻型129例,占70.9%;中型32例,占17.6%.,重型21例,占11.5%.伤口开放占68.7%;合并叫肢及脊柱骨折占16.5%,伤口感染18例占7.4%,急性肾功衰竭3例(1.2%).手术治疗者40例.出院或转科时GOS评估:5分121例(66.5%),4分38例(20.8%),3分或以下23例(9.7%),死亡5例,死亡率3.3%.结论 重伤伤员院前抢救率低,院内以轻、中型颅脑创伤为主,合并症多,伤口感染率高;多学科联合早期、有序规范救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5.12"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挤压伤患者获救后快速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医疗队在灾后早期救治及转运的患者共417例.所有患者均依据当时具体情况行积极现场抢救,对于病情较重者则安排转运至后方有条件的医院继续诊治.结果 救治伤员中,成人355例,儿童62例,年龄8~63岁,平均(37±9.6)岁.其中挤压伤患者117例(男79例,女38例),死亡13例(11.1%).除5例挤压伤患者因原发创伤严重于救治过程中死亡外,其余8例患者救出前一般情况均较好,神智清醒,对答切题,但于废墟下救出后短时间内(<1 h)即因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结论 地震后挤压伤患者快速死亡原因多为挤压综合征所致的高钾血症.积极有效地治疗挤压伤患者可减少地震后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58.
汶川地震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地震发生后一线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将336例地震颅脑损伤患者通过GCS评分法初筛,按伤情程度分为重、中、轻3型,予以药物治疗和医学观察;伤口行止血包扎和清创;复合伤行相关处置;重型颅脑损伤中开颅手术4例,死亡1例.结果 本组病例中,轻型颅脑损伤206例,恢复良好201例;中型颅脑损伤122例,恢复良好11例;重型颅脑损伤8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4例.结论 地震所致颅脑损伤具有致伤机制复杂,合并损伤多,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提高一线医院灾害应对能力和应急储备,对于及时抢救危重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抢救存活率,最大限度的降低死残率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对绵阳重灾区救灾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为增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后30d内,调查分三组在绵阳重灾区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0名救灾人员进行了测试,并与1999年文献发表的19662名军人常模结果及1986年文献发表的1388名中国正常人常模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值的差异.统计阳性项目,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在地震应急期,救灾人员SCL-90总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模结果(均P〈0.01);(2)救灾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1.22±0.29)分,强迫症状(1.29±0.36)分;(3)救灾人员心理健康与救灾地区和军人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1=0.29,r2=0.15,P均〈0.01),与参加救灾天数呈负相关(r=-0.28,r〈0.01)。结论在地震应急期,救灾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突出。参与救灾时间、救灾地区和救灾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0.
饶友义  宁红  余江平 《中国药房》2009,(34):2646-2648
目的:为今后应急救灾行动中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亲身实践,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中所涉及的药学服务相关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和整理。结果:科学的应急预案能使救灾工作忙而不乱,创造性工作能填补预案的不足,应重视临床药师在抗震救灾医疗救援中的作用,而指挥得当、措施有力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结论:药学服务在应急医疗救援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