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987篇
  免费   23467篇
  国内免费   7622篇
耳鼻咽喉   4093篇
儿科学   10147篇
妇产科学   6861篇
基础医学   28628篇
口腔科学   8024篇
临床医学   38351篇
内科学   44856篇
皮肤病学   4687篇
神经病学   20926篇
特种医学   82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37265篇
综合类   51815篇
现状与发展   13篇
一般理论   34篇
预防医学   34979篇
眼科学   5317篇
药学   30715篇
  374篇
中国医学   30504篇
肿瘤学   14237篇
  2023年   5498篇
  2022年   8444篇
  2021年   13710篇
  2020年   12816篇
  2019年   18557篇
  2018年   16262篇
  2017年   13090篇
  2016年   10570篇
  2015年   9923篇
  2014年   20361篇
  2013年   21989篇
  2012年   18585篇
  2011年   20111篇
  2010年   16203篇
  2009年   14940篇
  2008年   14607篇
  2007年   15036篇
  2006年   13159篇
  2005年   11433篇
  2004年   9340篇
  2003年   8255篇
  2002年   6478篇
  2001年   5846篇
  2000年   4841篇
  1999年   4231篇
  1998年   3471篇
  1997年   3317篇
  1996年   2862篇
  1995年   2768篇
  1994年   2644篇
  1993年   2110篇
  1992年   2144篇
  1991年   1840篇
  1990年   1634篇
  1989年   1460篇
  1988年   1377篇
  1987年   1180篇
  1985年   3845篇
  1984年   4854篇
  1983年   3375篇
  1982年   3827篇
  1981年   3561篇
  1980年   3168篇
  1979年   2916篇
  1978年   2546篇
  1977年   1918篇
  1976年   2157篇
  1975年   1639篇
  1974年   1430篇
  1973年   128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61.
背景 恶性肿瘤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极易导致部分家庭“因病致贫”或放弃治疗,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病种、分散地域的研究,仍缺乏对于全国范围与多病种恶性肿瘤住院费用变化及结构构成的考量。目的 分析2013-2017年我国4种恶性肿瘤住院费用水平以及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项目和结构变动情况,为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深化新医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以及《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样本跨度为2013-2017年。统计“30种疾病人均住院费用”中的胃恶性肿瘤、肺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以及膀胱恶性肿瘤的数据,4种恶性肿瘤的人均住院费用包括药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和手术材料费。2019年4-8月,采用结构变动度法分析我国2013-2017年4种恶性肿瘤的住院费用的结构变动情况〔结构变动值(VSV)、结构变动度(DSV)、结构变动贡献率〕。结果 2013-2017年,4种恶性肿瘤的人均住院费用逐年上升,其中胃恶性肿瘤的人均住院费用始终最高,且肺恶性肿瘤的人均住院费用上升幅度最大。2013-2017年,在4种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的占比中,药费占比最高且总体逐年下降。从4种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的实际变化来看,药费在2013-2014年有所上升,2014-2017年逐年下降;检查费在2013-2014年下降,2014-2017年缓慢上升;手术费与手术材料费在2013-2017年逐年上升。2013-2017年,在4种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中均是药费的VSV最大;4种恶性肿瘤药费、检查费的VSV均呈负向变化,手术费和手术材料费的VSV均呈正向变化,治疗费的VSV增减均不明显。2013-2017年,4种恶性肿瘤住院费用的DSV从大到小依次为肺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膀胱恶性肿瘤。2013-2017年,4种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中均是药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治疗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小;除药费外,胃恶性肿瘤、肺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中均是手术材料费和手术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次之,食管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中手术费、检查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次之,膀胱恶性肿瘤住院各项费用中检查费、手术材料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次之。结论 2013-2017年我国4种恶性肿瘤手术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虽然较为理想,但药费、治疗费仍是住院费用结构的重点调整对象;同时为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人均住院费用,应当加强控制手术材料费与检查费;而胃恶性肿瘤与肺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严重,若要缓解应加强疾病的早期预防与住院费用管控。  相似文献   
62.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药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形势下,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工业需要加快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在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过程建模、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解析,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过程理解、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开发、过程控制策略建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企业研究实践,介绍了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在上述3个研究方向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实际工业应用的难点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药企业应用和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64.
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升降散论述的文献梳理,全面探讨其内涵。本方是在大黄、僵蚕为雏形的基础上增加蝉蜕、姜黄而成方,几经易名,终在杨璿《伤寒瘟疫条辨》中为后人所熟知。本方广泛用于治疗瘟疫,以丸剂、散剂为主,方便携带,便于服用;重用大黄旨在祛邪、逐秽;应用时视人之体质强弱和量其毒之轻重而判断用药多寡,并辅以米酒、生蜜等以顾护正气。杨璿将其由治疗“热疫”的专方扩展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的通用方剂,扩大了本方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探讨雨课堂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在本科阶段无流行病学学习经历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中,使用雨课堂线上课前预习及课后随堂练习的功能,用于评价雨课堂线上功能的辅助教学效果。结果应用雨课堂线上功能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基线、阶段小测和末考卷面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对于主动学习,雨课堂参与度较高的学生成绩提高明显。结论雨课堂有利于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但是仍不能忽略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结合游离植皮治疗儿童大面积皮肤缺损疗效及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大面积皮肤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游离植皮术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VAC治疗,以皮片成活时间、皮片成活率、换药次数及住院天数评估疗效,以长海痛尺分级法评估患儿疼痛等级,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儿心理状态,以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患儿预后情况,以自制生活质量表评估患儿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干预组患儿皮片成活时间、换药次数与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皮片成活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疼痛感、SDS与S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活动能力、心理健康及社交能力均低于治疗后,干预组治疗后活动能力、心理健康及社交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AC结合游离植皮治疗儿童大面积皮肤缺损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儿生理疼痛与心理焦虑,减少伤口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8.
69.
70.

Objectives

Expedient extub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s, leading to postoperative extubation frequently during overnight hours. However, recent evidence in a mixed medical-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opulation demonstrated worse outcomes with overnight extub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overnight extubation in a statewide, multicenter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database.

Methods

Records from 39,812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r valve operations (2008-2016) and extubated within 24 hours were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extubation time between 06:00 and 18:00 (day) or between 18:00 and 6:00 (overnight). Outcomes including reintubation, mortality, and composite morbidity-mortality were evaluated using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s adjusted for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predictive risk scores. To further analyze extubation during the night, a subanalysis stratified patients into 3 groups: 06:00 to 18:00, 18:00 to 24:00, and 24:00 to 06:00.

Results

A total of 20,758 patients were extubated overnight (52.1%) and were slightly older (median age 66 vs 65 years, P < .001) with a longer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4 vs 7 hours, P < .001). Day and overnight extub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equivalent operative mortality (1.7% vs 1.7%, P = .880), reintubation (3.7% vs 3.4%, P = .141), and composite morbidity-mortality (8.2% vs 8.0%, P = .314). After risk adjustment, overnight extubat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difference in reintubation, mortality, or composite morbidity-mortality. On subanalysis, those extubated between 24:00 and 06:00 exhibited increased composite morbidity-mortality (odds ratio, 1.18; P = .001) but no difference in reintubation or mortality.

Conclusions

Extubation overnigh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or reintub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appropriate clinical setting, it is safe to routinely extubate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overn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