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26篇
  免费   557篇
  国内免费   505篇
耳鼻咽喉   394篇
儿科学   96篇
妇产科学   100篇
基础医学   933篇
口腔科学   852篇
临床医学   2022篇
内科学   765篇
皮肤病学   288篇
神经病学   573篇
特种医学   7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496篇
综合类   5086篇
预防医学   776篇
眼科学   617篇
药学   1545篇
  9篇
中国医学   600篇
肿瘤学   499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340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707篇
  2013年   769篇
  2012年   995篇
  2011年   992篇
  2010年   948篇
  2009年   965篇
  2008年   1214篇
  2007年   1186篇
  2006年   1010篇
  2005年   1158篇
  2004年   857篇
  2003年   940篇
  2002年   777篇
  2001年   696篇
  2000年   517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367篇
  1997年   349篇
  1996年   289篇
  1995年   244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功能正常人群气道上皮中杯状细胞和粘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讨两者间关系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孤立性肺结节行病灶切除术患者38例,分为COPD组18例,正常肺功能组20例.取病灶远端正常段支气管组织制备石蜡切片,AB/PAS特殊染色法检测两组个体气道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切片中粘蛋白MUC5AC表达量.结果图像分析显示,与正常肺功能组比较,COPD患者气道上皮中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两组间杯状细胞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COPD组粘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增加,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杯状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粘蛋白过度表达,上皮中粘蛋白的表达部位与杯状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提示粘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源于杯状细胞数目的增加.  相似文献   
62.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I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p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p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相似文献   
63.
目的报道应用改进后的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急诊中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皮瓣的血管蒂改良为筋膜血管蒂。用此皮瓣在急诊中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1例。结果21例岛状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24个月,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改进后的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增加了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了皮瓣成活率。且在不牺牲前臂主要血管前提下逆行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手术安全、简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修复前足底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长蒂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大面积皮肤缺损,同时将隐神经与腓深神经或足背外侧皮神经吻合进行感觉功能重建。结果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经1~2年随访,皮瓣的外形良好,无溃疡,两点间的辨别觉为1,0cm,具有良好的外观、较好的感觉及耐磨功能。结论将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较原延长4~5cm,可用于修复足底任何部位的皮肤缺损,能同期进行感觉功能重建,血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5.
非手术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非手术引起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在我们治疗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①眼压:10例(10眼)经药物治疗(7~10)天后眼压均控制在25mmHg左右。除2例外,其余8例均行联合手术治疗,其中有6例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5~18)mmHg;1例眼压在21~25mmHg,给予局部点β-受体阻滞剂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例手术1月后眼压(35~40)mmHg,病人不愿再手术,4个月后患眼失明。②视力:治疗前10例最佳矫正视力为1米光感至0.25,治疗后除1例失明外,其余最佳矫正视力0.1~0.8(P〈0.01)。结论 非手术原因所致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都具有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随着青光眼诊疗技术的提高,可挽救绝大部分病人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6.
王长皓 《中医正骨》2005,17(8):64-6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外伤逐渐增多,口腔颌面部外伤非常常见.其中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占据颌面损伤的第1位,而下颌体、颏部和髁状突为好发部位.但由于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复杂,对于髁状突骨折,下颌骨侧位X线片、下颌骨曲面断层片重叠、模糊,CT平扫往往与骨折线平行,容易诊断不清,更难分析骨折情况,造成漏诊,更不能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CT冠状位平行于髁状突扫描,可十分清楚显示髁状突骨折,并能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线走向及骨折片的移位情况.自1998~2003年,作者采用CT冠状位对36例(48侧)髁状突骨折进行诊断,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减少了漏诊,提高了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踝部、足跟及小腿远端损伤致骨和肌腱外露,以往修复这类损伤以带血管游离皮瓣为主,手术难度大,易发生血管危象。近来,我们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损伤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8.
蜡泪样骨病(melorheostosis)为一罕见的骨质硬化性疾病,多侵犯一侧肢体,增生的骨质自上而下沿骨干一侧向下流注,酷似蜡烛表面的烛泪,故名为蜡泪样骨病或蜡油样骨病,又称肢骨纹状肥大症。据国内文献报道自2003年以来共发现该病10余例。本科于2006年收治该病人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骨科与烧伤常见的损伤,传统方法处理多不理想,本院于1999年6月~2006年1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取得良好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2~55岁,平均33.5岁。左侧12例,右侧8例。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  相似文献   
70.
应用足跗外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伴有肌腱、骨骼外露的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十分棘手,随着显微外科的深入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应用足跗外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该皮瓣在逆行转移时明显弥补了血管蒂长度不足,使皮瓣的适用范围严重受限。2005年以来,应用此皮瓣3例,全部成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