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9篇
  免费   884篇
  国内免费   633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166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525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375篇
内科学   1728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2245篇
特种医学   409篇
外科学   541篇
综合类   2511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327篇
眼科学   667篇
药学   968篇
  13篇
中国医学   82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602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475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433篇
  2014年   855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717篇
  2010年   579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580篇
  2007年   544篇
  2006年   468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per-conditioning,PerC)联合后适应(post-conditioning,PostC)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作用,并明确PerC联合PostC对脂肪酸β-氧化(fatty acid β-oxidation,FAO)限速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的影响。方法 对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模,MCAO模型后30 min进行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治疗(PerC),再灌注24 h后重复进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PostC),1次/d,直到取材。再灌注14 d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室管膜下区(subependymal ventricular zone, SVZ)神经再生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PT1A的表达。结果 与MCAO组及PerC/PostC组比较,PerC+PostC组大鼠,身体不对称运动行为评分降低,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以及向梗死区迁移的细胞数量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r=-0.917 9, P<0.0001)。然而,迁移到基底节区的神经干细胞的凋亡数量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制研究显示,PerC+PostC组CPT1A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PerC联合PostC治疗能够通过增加神经干细胞的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干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103.
邱爽  李宗琴  胡兰  陈秀 《西部医学》2023,35(6):843-847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d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发病7 d内、≥80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76例的相关信息、影像结果、随访结果,按照入组患者NLR的四分位数间距分为Q1组(NLR <2.97)、Q2组( 2.97≤NLR <4.49)、Q3组( 4.49≤NLR <7.94)、Q4组 (NLR≥7.94),每组119例。根据不良结局发生率绘制K-M曲线,比较各组在不同时期的生存概率。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结果log-rank检验显示,四组患者的生存率存在差异,Q4组的90 d生存率显著低于Q1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危险因素后,高NLR和高NIHSS评分是9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高NLR预测患者90 d死亡曲线下面积为0.74。结论 高NLR为影响≥80岁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90 d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4.
谢逍  魏继鸿  刘双  李淳  廖波  王扬洁 《西部医学》2023,35(6):875-880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摄食-吞咽训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吞咽障碍的应用及对呼吸能力、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1年8月107例AIS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3),对照组给予摄食-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喉镜吞咽功能(FEES)评估结果、呼吸功能、营养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功能初筛量表(EAT-1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包括舌骨向前、上移以及喉向前、喉上移最大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EES评价中声带麻痹、食物渗漏、食物潴留、误吸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最长呼气时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吸气压(PImax)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指标BMI指数、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摄食-吞咽训练治疗AIS后吞咽障碍,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增强呼吸功能,提高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2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结果 抑郁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低于非抑郁组,影像学病变累及占比高于非抑郁组(P <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吸烟史、入院时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 <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动脉闭塞型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其他TOAST分型组(P <0.05)。累及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未累及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胱抑素C[O^R=26.330(95...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设置对照组、H2O2组、1μmol右美托咪定+H2O2组、5μmol右美托咪定+H2O2组、10μmol右美托咪定+H2O2组。CCK-8法检测各组H9C2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H9C2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各组H9C2细胞Nrf2、HO-1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H9C2细胞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H9C2细胞存活率、SOD水平、Nrf2、HO-1 mRNA及蛋白相对...  相似文献   
107.
108.
醛糖还原酶是糖代谢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最新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时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抑制醛糖还原酶可以通过保护糖酵解途径和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心肌缺血损伤,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功能。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作为潜在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党参多糖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Rice法建立HIBI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模型加药组灌胃给予党参多糖。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观察脑积水量,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党参多糖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水肿(P<0.01)和病理改变,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和Bax表达(P<0.01),降低LDH和MDA含量(P<0.01);同时,上调Bcl-2表达(P<0.01)和SOD活性(P<0.01),增加bFGF、BDNF、PSD95、SYP、Nrf2和HO-1表达(P<0.01)。 结论 党参多糖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介导Nrf2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1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在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血液流变学、脑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