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8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皮肤伸展术伸展皮肤的来源及创面闭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为了研究皮肤伸展术伸展皮肤的来源及伸展力作用对创面闭合的影响,采用自制的皮肤应力检测系统,作用于猪胸背部标出的7cm×3.5cm创面两侧,在伸展区画水平线与垂直线,以1cm等距点标记,在模拟创面两侧加力至对合,测等距点的变化范围及大小。并选取后肢对称部位形成7cm×10cm创面,实验组首次清创后即采用伸展力作用于创缘。结果表明,创面两侧5倍~7倍于创面长边的部位,皮肤等距点仍增大,伸长皮肤占创面长边的61%~89%;伸展力作用的创面5天后即可缝合,对照组仅缩小24%~28%。认为,伸展术可动员周围组织,有利于缩小创面及早期闭合创面。  相似文献   
72.
烧伤后下肢严重瘢痕挛缩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烧伤后下肢严重瘢痕挛缩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 视挛缩程度切除 6 0例烧伤后下肢严重瘢痕挛缩患者的、踝部瘢痕组织 ,用牵引、植皮等方法修复挛缩畸形。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持续牵引、植皮后 ,患部活动功能均获得恢复。 结论 严重关节挛缩畸形的患者采用瘢痕切开松解、持续牵引的方法治疗 ,无需行肌腱移植与延长术 ,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3.
牵张性脊髓损伤脊髓SCEP监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脊髓皮层诱发电位对牵张性脊髓损伤的监护作用。方法:选用4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CEP)波幅下降30%组(B组)、SCEP波幅下降50%5min组(C组)和10min组(D组)。通过对脊髓SCEP监测、动物脊髓功能评定、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及脊髓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来研究牵张性脊髓损伤。结果:随着牵开负荷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脊髓微血管发生充盈缺损、痉挛直至破裂出血;C组及D组脊髓功能下降,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CEP波幅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脊髓功能状况,波幅下降50%持续10min脊髓将出现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74.
玻璃体切割术是处理眼外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术后持久的炎症可能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有关。将活化巨噬细胞注入玻璃体切除后的兔眼,结果引起了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3/15眼),而在对照组仅有3眼发生。本实验提示使用抗炎药物并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可以改善手术的预后。  相似文献   
75.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leg traction on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of the hip joint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MR imaging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s useful for demonstrating acetabular labral tears. Design and patients. Nineteen hips underwent MR imaging with a T1-weighted spin-echo sequence, followed by MR imaging under continuous leg traction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dolinium-DTPA. Joint fluid enhancement and labral contour detection were evaluated. Eleven hips had labral tears shown by conventional arthrography, arthroscopy and macroscopic surgical findings. Assessment of labral tears by MR imaging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diagnosis based on these standard techniqu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Joint fluid enhancement was obtained in all hips at 30 min after injection. Superior and inferior labral surfaces were completely delineated in 1 hip on the unenhanced MR images, and in 7 and 13 hips, respectively, on the enhanced images under traction. The enhanced images under traction depicted 9 of the 11 labral tear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nenhanced image and the enhanced image under traction avoided mistaking undercutting of the labrum for a tear in 4 hips.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under traction was valuable for detecting labral tears non-invasively and without radiation. Follow-up examinations using this method in patients with acetabular dysplasia can help to clarify the natural course of labral disorders and enable better treatment planning.  相似文献   
76.
毛方敏 《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3):179-181,F003
探讨牵张性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方法用脊髓组织内丙二醛和过氧化物歧化酶定量分析等技术,附以组织形态学观察,评定动行模型的脊髓功能。进而研究牵引张仍髓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77.
回顾性分析5例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CPMD)病例,以 CT 扫描作为诊断支持,患者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剂作用下接受了手法复位术,颌间结扎固定和颅颌绷带弹性牵引3周,术后患者最大张口度超过30 mm,随访3~34月没有再次发生脱位。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以手法配合中药和以牵引配合西药两种治疗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阶段的治疗效果,对比两者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中央区组的研究方法,对2008年11月28日至2010年5月7日收治的200例LDH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100例,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43.43±9.18)岁;应用“手法加中药导入加口暇汤药”治疗,疗程3周。对照组100例,脱落5例,男38例,女57例;平均年龄(42.29±9.78)岁,应用“牵引加理疗加口服西药”治疗,疗程3周。应用VAS、M—JOA、LMS及分级疗效评定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及M—JOA改善,治疗前后L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铰治疗前VAS及M—JOA改善,治疗前后L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VAS及M—JOA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L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治疗组优41例,良34例,可13例,差12例;对照组优35例,良16例,可19例,差25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LDH患者的VAS及M—JOA,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好于时照组,两种治疗方法对下肢肌力的改善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治疗50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4~16岁,平均10.8岁;先天性脊柱侧凸24例(分节不良11例,形成障碍7例,混合型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采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Ⅰ期术前牵引,Ⅱ期松解牵引,Ⅲ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对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身高由治疗前平均(152.1±11.1)cm矫正至(158.5±10.5)cm,侧凸Cobb角由平均(91.8±14.5)°矫正至(30.8±7.9)°,后凸Cobb角由平均(69.5±14.0)°矫正至(31.6±10.1)°。Ⅰ期术前牵引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0.4±6.6)%、(22.3±5.2)%;Ⅱ期松解牵引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26.7±5.1)%、(21.2±6.0)%;Ⅲ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3.7±7.2)%、(27.1±5.3)%(矫正率参照的基准Cobb角是上一期治疗的Cobb角);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的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6.5±7.2)%、(55.1±6.4)%。各期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和躯干平衡,并能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0.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ho presented with open femu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