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9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73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748篇
药学   126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61.
目的了解巩膜隧道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对角膜形态及屈光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48例(50只眼),行上方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2月的角膜地形图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术后1周、术后2个月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 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及散光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 dex,SAI)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至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但其均值比术前下降。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引起的角膜地形图变化小、散光小,早期即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评价隧道巩膜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的疗效差异。方法对年龄60~80岁,平均(68.4±9.1)岁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前后阶段分成两组,A组98例(109只眼),行隧道巩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16例(258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两种不同切口及相应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的优缺点。结果术后视力: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有轻度角膜内皮水肿、重度角膜内皮水肿、重度前段葡萄膜反应、人工晶状体夹持等。结论角膜透明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小,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63.
门诊白内障患者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门诊白内障患者表麻下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的各种白内障门诊患者143例(158只眼),在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未发生麻醉并发症。术后第1天视力≥0.5者129只眼,占82.3%;术后1周视力≥0.5者149只眼,占94.2%。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及结膜水肿。结论在门诊开展表麻下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可靠,比其它麻醉方式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视功能调查量表比较第一眼和第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先后作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7人,分别在第一眼和第二眼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作眼科检查并完成视功能调查量表。结果:第一眼手术后视功能及各指标得分均高于术前;第二眼术后视功能及周边视野和立体觉的得分高于第二眼手术前,与视力有关的日常生活限制和感觉适应的得分在第二眼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第一眼和第二眼术后视功能均得到提高,第二眼手术后以周边视野和立体觉的改善为主。  相似文献   
6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和眼表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眼的泪膜、眼表结构及眼干燥症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20例(20眼),观察术前、术后2周、1月、2月的主诉、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结果患者的主诉、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前、术后2周、1月、2月均无统计学意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术前、术后2周、1月、2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只会引起术后早期的轻微不适,不会加重或引起患者的眼干燥症状。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兔眼的解剖特点及制作后囊膜混浊模型的方法。方法:测量新西兰兔30只(60只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球轴长度。每只兔随机选取左眼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结果:30只兔60只眼的平均前房深度是2.39±0.24mm,平均晶状体厚度是6.61±0.26mm,眼球轴长度是15.17±0.40mm。30只兔眼均顺利进行了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乳化平均功率15.43%±4.31%,平均时间91.19±21.78秒。术后1个月后囊膜混浊开始形成,术后3个月每只眼都形成了明显的后囊膜混浊。结论:利用兔进行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7.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4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乳化时间为0.47~3.68分钟,其中Ⅳ级核超声乳化时间平均为(1.80±1.05)分钟。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3~0.8共16眼,0.8以上26眼。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2眼角膜轻度水肿,2眼术后3月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白内障手术方式,特别是对硬核白内障,具有其他术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68.
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对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42例(60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试验组)及30例(4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感觉,荧光素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test,SIt)及干眼仪检查情况。结果术前两组相比,试验组BUT较对照组明显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对照组明显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干燥异物感、SIt及干眼仪检查等级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术后1天、1周、1月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天、1周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及干眼仪检查等级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天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2分、BUT<5s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中,BUT<5s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UT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4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其泪膜稳定性下降且恢复较慢,以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长者为甚。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手术顺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视网膜地形图模式分析5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2周、4周、6周、8周、3个月的黄斑部变化及60只正常眼的黄斑部。结果术前黄斑部地形图呈现中心薄四周厚的山谷样外观。术后中心变厚,趋向穹隆样外观,尤以术后4~6周明显,术后8周起中心区渐回归原态,恢复山谷样外观。术后各期黄斑中心注视点厚度均与视力呈负相关(r=-0.6~-0.8)。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但绝大多数人可自愈,预后良好。视网膜地形图更直观准确地反映了白内障术后黄斑部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0.
周林  徐岬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01-210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应用三联手术对20例(26只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9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3.01±2.63)mmHg,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降至(13.93±1.85)mmHg(P<0.001)。术后随访最终矫正视力范围0.05~1.0,其中≥0.6者17只眼(65%),术后平均散光度0.81D,其中4只眼无散光度。术后根据Kronfeld分类,Ⅰ、Ⅱ型功能滤过泡占8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具有恢复视力、稳定眼压、减少术后用药、并发症少等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