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04篇
  免费   2589篇
  国内免费   884篇
耳鼻咽喉   117篇
儿科学   122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1756篇
口腔科学   56篇
临床医学   7392篇
内科学   2209篇
皮肤病学   90篇
神经病学   3165篇
特种医学   7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1069篇
综合类   9150篇
预防医学   4132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3544篇
  112篇
中国医学   2000篇
肿瘤学   150篇
  2024年   587篇
  2023年   1938篇
  2022年   1652篇
  2021年   2203篇
  2020年   1924篇
  2019年   2022篇
  2018年   835篇
  2017年   1484篇
  2016年   1553篇
  2015年   1615篇
  2014年   2312篇
  2013年   2088篇
  2012年   2263篇
  2011年   2078篇
  2010年   1800篇
  2009年   1538篇
  2008年   1545篇
  2007年   1362篇
  2006年   1119篇
  2005年   1137篇
  2004年   794篇
  2003年   628篇
  2002年   429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利培酮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8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样本,以随机对照原则,经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培酮+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精神功能评价量表(GAF)、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认知功能障碍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分结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知觉、记忆、思维、情感障碍等症状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AF高于对照组、BPRS低于对照组,MoCA、MMSE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5/40)略高于对照组7.50%(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利培酮治疗癫痫性精神病对改善患者的精神、认知功能具有积极影响,二者合用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此用药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33.
34.
35.
36.
目的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 0. 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三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 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 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三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4例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静脉微泵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认知功能(MMSE)评分。结果 2组术前MMSE评分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及48 h,2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对照组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可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苏醒质量和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索研究神经系统软体征(NSS)与认知功能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中 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4 月选取36 例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7 名健康对 照,采用剑桥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中的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剑桥袋球(SOC)项目进行认 知功能评定,分析两组注意、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的差异。采用剑桥神经系统检查(CNI)软体征测试分量 表检测两组间神经系统软体征的差异,并了解NSS 与临床症状以及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精 神分裂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除SOC 测验中的平均步数(4 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外,RVP 及SOC 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精神分裂症患者CNI软体征测试分量表总分9.50 (7.00,13.75)分、原始反射分2.00(2.00,2.00)分、运动协调分8.00(5.00,11.75)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4.00(3.00,5.00)、2.00(2.00,2.00)、2.00(0,3.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NI 软体征测试分 量表总分与年龄(r=0.553,P < 0.001)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性别、受教育年限无相关性(P > 0.05)。在 控制了年龄后,CNI 软体征测试分量表原始反射分与PANSS 阴性症状得分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12, P=0.024);运动协调分与RVP各项均有相关性(P< 0.05),与SOC 最少步数完成的任务数呈中等程度负 相关(r=-0.419,P=0.001);总分与RVP各项均有相关性(P< 0.05),与SOC 最少步数完成的任务数呈弱负 相关(r=-0.395,P=0.002)。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NSS 及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且两者之间 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及TCI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试验组30例则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辅助电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T)、插管前即刻(T)、插管后1 min(T)、切皮即刻(T)、去骨时(T)、拔管即刻(T)时平均动脉压(MAP)、平均心率(HR)、BIS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2 h(T1)、术后1天(T2)、术后3天(T3)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IL-1β、IL-6、IL-10、TNF-α浓度。结果 试验组手术用时、麻醉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rate, HR)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时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T时对照组MAP、HR明显高于T时,而试验组MAP、HR与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试验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时试验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麻醉方案可有效提升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0.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常见的难治性精神疾病,经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仅有40%~60%患者获得缓解,患者残留各种症状和功能障碍。心理治疗是OC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维持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以家庭为基础的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就对OCD采用基于家庭的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进展进行综述,研究显示患者家属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家庭顺应性等因素与OCD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而家庭成员高度参与,针对家庭因素干预的基于家庭的心理治疗策略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家庭功能。文章为强迫障碍的临床优化治疗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