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876篇
  免费   12353篇
  国内免费   6523篇
耳鼻咽喉   2776篇
儿科学   8314篇
妇产科学   2999篇
基础医学   17023篇
口腔科学   4246篇
临床医学   27264篇
内科学   40301篇
皮肤病学   3074篇
神经病学   11298篇
特种医学   122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33382篇
综合类   20055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预防医学   15363篇
眼科学   4444篇
药学   24358篇
  85篇
中国医学   5030篇
肿瘤学   11465篇
  2023年   2079篇
  2022年   5305篇
  2021年   10619篇
  2020年   5472篇
  2019年   11281篇
  2018年   5854篇
  2017年   5073篇
  2016年   7004篇
  2015年   9854篇
  2014年   17986篇
  2013年   15618篇
  2012年   19007篇
  2011年   15762篇
  2010年   14537篇
  2009年   14113篇
  2008年   12687篇
  2007年   12738篇
  2006年   10708篇
  2005年   7016篇
  2004年   3476篇
  2003年   3006篇
  2002年   2395篇
  2001年   1909篇
  2000年   1716篇
  1999年   1063篇
  1998年   1538篇
  1997年   1393篇
  1996年   1144篇
  1995年   1179篇
  1994年   1150篇
  1993年   886篇
  1992年   1116篇
  1991年   990篇
  1990年   1043篇
  1989年   1010篇
  1988年   938篇
  1987年   829篇
  1986年   676篇
  1985年   1581篇
  1984年   1737篇
  1983年   1256篇
  1982年   1341篇
  1981年   1332篇
  1980年   1152篇
  1979年   985篇
  1978年   763篇
  1977年   761篇
  1976年   665篇
  1974年   458篇
  1973年   4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目的初步观察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树突状细胞(DCs)恒定链(Ii)后,DCs疫苗的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从小鼠骨髓分离骨髓前体细胞,细胞经100 ng/ml GM-CSF和100 ng/ml IL-4诱导培养6 d后,转染针对DCs Ii链特异的Ii-siRNA,转染后加用50 ng/ml TNF-α继续诱导细胞成熟48 h,然后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果及CCK-8试剂盒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此外,DCs共转染Ii-siRNA和小鼠胃癌前体细胞MFC的总RNA后,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ELISA检测培养上清IFN-γ/和IL-4的水平,并收集致敏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Ii-siRNA明显抑制DCs Ii的表达。沉默Ii链能够增强DCs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促使淋巴细胞向Th1的方向漂移[IFN-γ:(5107±351)pg/ml,IL-4:(65±13)pg/ml,P<0.05]。淋巴细胞经共转染Ii-siRNA和MFC RNA的DCs激活后,明显而特异地杀伤靶肿瘤细胞(杀伤百分率: 66.94%±2.75%,P<0.05)。结论通过siRNA沉默DCs的Ii链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了解肝内局部^32P玻璃微球(^32P-GMS)埋置对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A组29位肝细胞性肝癌病人于肿瘤切除后局部埋置^32P-GMS,B组为同期38位肝癌病人行肝癌切除术后未埋置^32P-GMS。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肝、血和尿中的放射性分布。随访统计两组病人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肝内局部埋置^32P-GMS的病人未发现血和尿中放射性分布。A组术后半年、1年、2年、3年及3年以上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存活率明显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埋置^32P-GMS可以减少复发,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探查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共35例连续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及16层MSCT检查,其中30例MSCT成像成功。对94支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逐一分析每支冠状动脉节段是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软斑块,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敏感性为82.1%(46/56),特异性为89.5%(34/38)。对于含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92.1%(35/38),特异性为96.4%(54/56)。对于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73.2%(30/41),特异性为88.7%(47/53)。对于仅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66.7%(12/18)。MSCT分析54个斑块平均CT值,按照IVUS分类,钙化斑块19个,纤维斑块19个,软斑块16个,对应CT值分别为:钙化斑块(489±169)HU(196~817HU),纤维斑块(69±21)HU(25~117HU)以及软斑块(23±18)HU(-12~47HU)。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3组斑块MSCT测量密度CT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种方法对斑块面积的测量具有相关性(r=0.58,P〈0.01),MSCT测定斑块平均面积为5.3mm^2,IVUS为5.6mm^2。结论MSCT对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探查能力。根据斑块密度(CT值)差异,MSCT能区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斑块面积测量,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免疫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出现循环的自身抗体进行分析,探讨自身抗体在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中免疫学之间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0年10月至2005年6月来我院门诊及入院就诊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LT≥40 U/L,且反复异常,HBsAg阴性的3500例患者。参照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修订的评分标准和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指导建议,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肝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低血糖指数食物饮食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低血糖指数食物饮食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教育,两组均随访观察4周。结果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O.01)。结论低血糖指数食物饮食教育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饮食依从性和平稳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构建+10Gz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本实验用SD大鼠,分别提取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总RNA,并分离纯化mRNA,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分离+10GI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eDNA片段并建立消减eDNA文库;利用PCR对随机挑选的75个白色菌落进行插入片段的验证,对其中70个克隆进行eDNA斑点杂交验证。结果所构建的eDNA文库扩增后包含约400个白色克隆和100个兰色克隆,随机挑选75个白色克隆入质粒载体后共获得70个阳性克隆。结论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10Gz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消减e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克隆脑损伤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5例中107例(85.6%)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18例(14.4%),其中肝右动脉变异10例(8%),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占6.4%。副肝左动脉变异1例(0.8%)。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1.6%)。肝总动脉变异3例(2.4%)。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1例(1.6%)。对12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结论 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The impacts of caffeic acid (3,4‐dihydroxycinnamic acid, CA)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levodopa (L‐dopa) were studied in rabbits. A single dose of 5/1.25 mg·kg?1 l ‐dopa/carbidopa was administered alone or was co‐administered with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caffeic acid (2.5, 5, and 10 mg·kg?1), or a single dose of 5 mg·kg?1 caffeic acid was administered alone via an intramuscular route to six rabbits each in a crossover treatment protocol. Plasma levels of l ‐dopa, 3‐O‐methyldopa (3‐OMD), caffeic acid, and ferulic acid were determined and subsequently used to calculate their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ffeic acid administered at a dose of 10 mg·kg?1 decreased about 22% of the peripheral formation of 3‐OMD and about 31% of the Cmax of 3‐OMD. In addition, the metabolic ratios (MR, AUC of 3‐OMD/AUC of L‐dopa) decreased by about 22%.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caffeic aci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3‐OMD (p < 0.05). In contrast, the parameters of neither caffeic acid nor ferul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l ‐dopa/carbidopa. In conclusion, caffeic acid at a dose of 10 mg·kg?1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MT metabolic pathway of L‐dopa.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