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71篇
  免费   3166篇
  国内免费   1748篇
耳鼻咽喉   315篇
儿科学   785篇
妇产科学   941篇
基础医学   8562篇
口腔科学   613篇
临床医学   3155篇
内科学   6381篇
皮肤病学   671篇
神经病学   2047篇
特种医学   19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490篇
综合类   6052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438篇
眼科学   513篇
药学   4759篇
  11篇
中国医学   1421篇
肿瘤学   511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501篇
  2022年   714篇
  2021年   1369篇
  2020年   1165篇
  2019年   1060篇
  2018年   1007篇
  2017年   1227篇
  2016年   1420篇
  2015年   1560篇
  2014年   2348篇
  2013年   3112篇
  2012年   2236篇
  2011年   2659篇
  2010年   2169篇
  2009年   2200篇
  2008年   2180篇
  2007年   2224篇
  2006年   2153篇
  2005年   1996篇
  2004年   1804篇
  2003年   1613篇
  2002年   1366篇
  2001年   1270篇
  2000年   1102篇
  1999年   890篇
  1998年   846篇
  1997年   765篇
  1996年   723篇
  1995年   658篇
  1994年   693篇
  1993年   495篇
  1992年   527篇
  1991年   407篇
  1990年   371篇
  1989年   320篇
  1988年   294篇
  1987年   194篇
  1986年   202篇
  1985年   251篇
  1984年   216篇
  1983年   117篇
  1982年   120篇
  1981年   133篇
  1980年   121篇
  1979年   97篇
  1978年   74篇
  1977年   49篇
  1976年   49篇
  1973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蓉  许培箴  虞斌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9):865-866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7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细胞DNA含量,并对DNA倍体和细胞周期各时相比例进行分析。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异倍体率和S期增高率分别为50.0%、42.3%,并且50岁以上患者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有明显差异(P<0.01);腺癌明显高于鳞癌(P<0.05);卵巢癌异倍体率及S期异常率最高,而宫颈癌最低;随病理分级的增高,异倍体率及S期异常率也呈增高的趋势。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DNA倍体的分析,可以有效地了解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及恶变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2.
微卫星及在血友病甲基因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江  龙桂芳 《华夏医学》2006,19(3):595-597
血友病甲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微卫星在其基因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江苏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江苏省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江苏省HBV-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15例,其中HBsAg携带者3例,急性乙型肝炎3例,慢性乙型肝炎166例(轻度80例、中度50例、重度36例)。肝硬化27例,原发型肝癌12例,重症肝炎4例,采用S区基因测序法检测HBV的基因型。结果:215例HBV-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72例(33.5%),C基因型132例(61.4%),B+C基因犁11例(5.1%);未发现A、D、E、F、G、H型;C基因型肝癌+肝硬化+重症肝炎+慢性乙肝(中度+重度)显著高于B型与B+C型(P〈0.05),C基因型的病程明显较B基因型和B+C基因型长(F=17.615),γ-干扰素B基因型感染者的血清含量比C基因型和B+C基因型感染者的血清含量显著高(F=13.652),S2+S3+S4方面C基因型比B基因型和B+C基因型显著增多(P〈0.05),结论:江苏省存在HBV的B、C和B+C三种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江苏省优势毒株;并且C基因型病程长,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严重的肝病以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  相似文献   
994.
马哲  刘力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73-3175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DNA倍体、S期细胞率、DI值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中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CA及10例子宫内膜复合性增生,10例不典型增生过长中的DNA倍体、S期细胞比率、DI值的表现。结果子宫内膜癌组与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组的异倍体率,DI值,SPF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子宫内膜癌的DNA含量,与SPF癌灶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及肌层浸润程度,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癌前病变出现DNA非整倍体及细胞增殖水平增高对预测和诊断癌变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指标,且早于临床病理诊断。DNA含量与SPF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二者是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非常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5.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娱飞  朱光泽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34-343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2 340名妇女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高危型HPV DNA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并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结果:筛查并经病理诊断为HPV感染3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 IN)Ⅰ级71例,C INⅡ48例,C INⅢ55例,宫颈浸润癌31例。以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高危型HPV DNA检测C INⅡ、C INⅢ的敏感度是91.33%,特异度是74.51%,阳性预测值是5.21%,阴性预测值是99.79%。宫颈细胞学筛查C INⅡ、C INⅢ,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0.80%、80.45%、12.30%、99.50%;以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90%、73.98%、4.90%、100.00%。高危型HPV DNA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宫颈癌88.57%(31/35),C INⅢ91.67%(66/72),C INⅡ87.50%(56/64),C INⅠ42.00%(21/50)。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中有很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危型HPV DNA联合细胞学检查可使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有提高,但特异度未能提高。  相似文献   
996.
对苯二酚与杂交中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在pH为7.42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对苯二酚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用循环伏安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DNA分子杂交技术和量子化学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DNA杂交过程中,对苯二酚与其作用后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的吸收峰峰形以及强度改变较大,循环伏安法氧化峰正向移动,量化计算结果表明,对苯二酚位于磷酸基团和碱基近侧。结论在DNA杂交过程中对苯二酚与其以Ⅱ-Ⅱ化学键和静电结合为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苯对小鼠淋巴细胞DNA、RNA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和3H-胸腺嘧啶1、4C-尿嘧啶掺入技术检测不同剂量苯[100,200,400 mg/(kg.bw)]经腹腔注射染毒对小鼠外周血、脾脏、胸腺淋巴细胞DNA、RNA损伤情况。结果除了苯染毒为100 mg/(kg.bw)剂量组外,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彗星细胞率、彗星尾长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3H-胸腺嘧啶和14C-尿嘧啶掺入计数每分钟衰变数(dpm)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苯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影响小鼠脾脏、胸腺淋巴细胞DNA和RNA合成而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肠道常见病原菌检测基因芯片的制备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评价快速准确地检测肠道致病菌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在基因芯片制备基础上,通过对靶基因的扩增、杂交和对杂交结果的分析,对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鉴定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应用包含38种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对涉及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副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等8个菌属的16株致病菌进行检测,均得到特异性杂交图谱。结论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同时检测多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为肠道致病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定量检测外科发热患者静脉血中大肠埃希菌DNA含量,研究其与体征及皿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血中大肠埃希菌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以实时定量PCR(RQ-PCR)定量检测40份健康人静脉血标本,确定临床阳性检测限。31例发热患者共72份血标本同时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大肠埃希菌DNA定量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血中大肠埃希菌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两个取血时间点间大肠埃希菌DNA含量的变化,并计算大肠埃希菌DNA含量与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Q-PCR定量检测大肠埃希菌DNA阳性率为52.78%(38/72),显著高于细菌培养阳性率2.78%(2/72)(P=0.000)。同一患者两个时间点血标本检测结果显示,静脉血中大肠埃希菌DNA在2~6小时内的升降变化达10~20倍。血中大肠埃希菌DNA含量与体温和心率之间均显著相关(P=0.000),相关程度中度密切(,值分别为0.565和0.546),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RQ-PCR检测外科发热患者静脉血中大肠埃希菌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血中大肠埃希菌DNA拷贝数变化速度较快。血细胞计数不能很好反映血中大肠埃希菌的含量,而体温心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RQ-PCR能更及时准确反映大肠埃希菌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对肠屏障损伤导致肠道细菌移位的动态程度或后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湖北省不同地区媒介按蚊的种型.方法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新建立的基因鉴别技术对现场捕获的按蚊分别进行形态特征鉴别和基因鉴别及比较.结果现场捕获181只按蚊,形态学确认176只为中华按蚊,而PCR鉴定172只为中华按蚊,另4只为八代按蚊;经形态学特征鉴别的5只嗜人按蚊中,PCR鉴别有4只为嗜人按蚊,另1只为八代按蚊.结论采用PCR基因鉴别技术能准确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等近缘种按蚊,较传统的按蚊形态学鉴别方法准确,适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疟疾媒介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