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3篇
  免费   1270篇
  国内免费   375篇
耳鼻咽喉   173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1826篇
基础医学   1080篇
口腔科学   168篇
临床医学   1610篇
内科学   260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623篇
特种医学   938篇
外科学   3474篇
综合类   3270篇
预防医学   175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315篇
  6篇
中国医学   1175篇
肿瘤学   212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440篇
  2021年   690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632篇
  2016年   706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1553篇
  2013年   1400篇
  2012年   1416篇
  2011年   1566篇
  2010年   1341篇
  2009年   1160篇
  2008年   962篇
  2007年   964篇
  2006年   791篇
  2005年   642篇
  2004年   532篇
  2003年   430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颈椎颈髓损伤后外科治疗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前瞻性比较颈椎颈髓损伤患者在3d内与10~14d内进行外科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32名急性颈椎颈髓损伤的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为早期手术组(3d内手术)和择期手术组(10~14d内手术)。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的Frankel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标准)。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感觉、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Frankel分级的改善程度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择期手术组(P<0.01)。结论:急性颈椎颈髓损伤在3d内进行手术治疗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果优于10~14d内行手术者。因此,颈椎颈髓损伤后应尽可能地早期进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3.
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5年12月63例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病例的一般状况、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脊柱损伤节段、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合并伤、颈椎脊髓损伤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过程及结果,总结其早期死亡的原因。结果本组49例因呼吸衰竭死亡,8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癫痫发作导致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多发伤导致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死亡。结论呼吸衰竭为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与脊髓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有严重脊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62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按照围手术期是否使用MP分为MP治疗组和对照组。MP治疗组38例,术中操作达椎前或后路达椎板时静脉给予MP30mg/kg,15min滴完;45min后给予5.4mg/kg/h维持23h,术后第1~3天均按80mg/次静脉滴注,每天2次;术后第4天停用。对照组24例,施行同样减压术,于手术当时开始常规使用地塞米松(DXM)治疗,10mg/次,每天1次,应用3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脊髓功能JOA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MP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JOA评分分别为6.9±2.3分和7.5±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P治疗组JOA评分为11.9±3.2分,改善率为49.5%;对照组为9.1±2.1分,改善率为16.8%,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消化道溃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中4例出现症状加重,经对症处理后1例完全恢复,2例肢体仍有麻痛感,1例肌力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围手术期大剂量使用MP在伴有严重脊髓压迫的颈椎病患者的减压治疗中具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有效地预防由于手术所造成的神经刺激症状,相关并发症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薄层斜轴位扫描在判断子宫恶性肿瘤宫颈浸润范围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比较普通轴位、旁矢状位及薄层斜轴位T2WI 3种扫描方法对判断子宫恶性肿瘤宫颈浸润范围的准确性. 结果 普通轴位、旁矢状位和薄层斜轴位T2WI判断宫颈病变浸润范围的准确性分别为77.36%、60.38%和92.45%.普通轴位与旁矢状位相比(χ2=3.56,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斜轴位与旁矢状位比较(χ2=15.13,P<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薄层斜轴位与普通轴位比较(χ2=4.71,P<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宫颈病变浸润程度和范围的准确评价,薄层斜轴位扫描是一种非常必要而且有用的方法,应在常规轴位扫描的基础上加扫薄层斜轴位,提高宫颈病变浸润程度和范围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6.
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运动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压敏片(PSF)技术,测量颈椎前路手术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探讨颈前路手术后远期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10具新鲜成人颈椎尸体标本(C2~T1),行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4,5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将压敏片置于关节突关节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量0载荷和2N·m载荷下,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结果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增加,以后伸和左右旋转时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短节段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明显增加,可诱发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症。  相似文献   
107.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ransarticular screws combined with lateral mass screws or pedicle screws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in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03 to October 2007, 22 patients were treated using transarticular screws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lateral mass screws or pedicle screws in Axis plating system and Vertex system. There were cervic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in 13 patients,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in 4, cervical canal stenosis associated with dentoid process fracture in 1, and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stenosis in 4 patients. Lamina or facet bone grafting were used to achieve a long-term stability, with decompression and anterior approach or not. The starting point for screw insertion was located 1 mm medial to the midpoint of the lateral mas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crew was 40° caudally i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20° laterally in the axial plane. Results All screws insertion was successful. A total of 45 transarticular screws were inserted, with 2 in C4,5, 39 in C5,6 and 4 in C6,7. A total of 12 lateral mass screws were inserted, with 6 in C3 and 6 in C4. A total of 41 pedicle screws were inserted, with 4 in C2, 2 in C3 and 6 in C4, 21 in C7 and 8 in T1. 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 related to screw insertion, such as injury to the vertebral artery, nerve roots or spine cord. Th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10 months to 3 years and 8 months (mean 17 months). All cases got bone fusion. Only one instance of screw partial backout was identified, but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In the follow-up period, only one instance of screw partial backout was identified, but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use of transarticular screws and lateral mass screws or pedicle screws fixation in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can enlarge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stability,relatively simple, and reduce operating risk when performed appropriately.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肌萎缩性侧束硬化(ALS)的签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其中5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72例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进行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及C5~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检查。结果:肌电图(EMG)检查脊髓型颈椎病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率分别为54%、8%、8%;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异常率分别为97%、89%、69%。DSEP检查脊髓型颈椎病异常率为92%;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异常率为l%,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选择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及C5-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应作为两种病的常规电生理检查项目,可提高两种病的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9.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2月间13例经再次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析致伤的病理基础与形成因素的特点。结果:患者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有:(1)前次手术入路选择不当(8例);(2)前次手术中脊髓减压不彻底(5例)。再手术后均获随访(平均43个月),神经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40.6%)。结论:手术入路选择不当和减压不彻底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治疗应针对此类损伤致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并矫正前次手术不当之处,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0.
P53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P53基因7-8外显子突变的研究,探讨该基因的突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宫颈癌组织P53的7-8外显子是突变进行了试验,并与非肿瘤的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组织作了对照。结果:10例宫颈癌标本中有7例出现了P537-8外显子的突变,阳性率高;而8例作为对照的宫颈炎标本仅有1例出现可疑的阳性结果。结果:试验结果说明,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