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目的 比较不同牵伸方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CP)肌张力影响及患儿耐受程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5月在成都市妇妇儿童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渐进式牵伸法组(观察组)27例和静态式牵伸法组(对照组)2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30min/次,1次/d,5次/周,训练12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观察患儿股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肌张力变化情况,采用关节活动度(ROM)观察患儿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变化情况,采用改良CHEOPS疼痛评分法观察患儿耐受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2.121、4.947、2.476,观察组:t=3.422、5.322、2.933)、关节活动度测量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t=2.061、2.017、2.053,观察组:t=4.357、3.936、3.349)、改良CHEOP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t=39.817、16.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儿股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肌张力降低更明显(t=2.230、2.133、2.173, P<0.05);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改善更显著(t=2.059、2.119、2.105, P<0.05),而对照组在牵伸治疗时改良CHEOPS疼痛评分升高情况更明显(t=13.157,P<0.001)。结论 渐进式牵伸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更明显,且患儿耐受度高更易接受,适宜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82.
目的:研讨肌肉持续牵伸联合理筋手法对中风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福建省汀州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就诊的82例中风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肌肉持续牵伸,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理筋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踝关节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生存质量[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踝关节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上肢与下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QOL(自理能力、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及生活影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肉持续牵伸与理筋手法配合用于中风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83.
目的:探讨渐进式牵伸矫形器对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躯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3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矫形器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矫形器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后穿戴渐进式牵伸矫形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肘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疼痛、握力、捏力、日常生活能力(MBI、FIM、家务能力)、手及上肢功能问卷(DASH)和生活质量(QOL-BRIEF)。结果:治疗8周后,2组的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疼痛、握力、捏力、FIM、家务能力、DASH和QOL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MBI项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矫形器组的肘关节主动活动度范围、疼痛、DASH-ADL、QOL(生理和人际关系项)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MBI、FIM、家务能力、握力和捏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式牵伸矫形器和(或)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肘关节的功能障碍,提高ADL能力及QOL,但渐进式牵伸矫形器在增加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缓解疼痛、改善DASH-ADL功能和提高患者QOL(生理和人际关系)方面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4.
摘要 目的: 观察踝关节牵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并讨论其机制。 方法: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2例跟腱牵伸组(试验组)和13例直腿抬高组(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多关节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LR2进行为期2周训练,共12次,每次45min。训练前后采用等速测试系统进行实验室评定踝关节被动峰力矩、踝关节主动峰力矩、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力矩-角速度斜率(SLOPE);临床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 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临床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2周后,两组间踝关节被动峰力矩在角速度10°/s、60°/s、120°/s、180°/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0°/s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踝关节主动峰力矩在角速度60°/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0°/s、180°/s无显著性差异(P>0.05),SLOPE训练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AROM、PROM、MAS、CSI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踝关节牵伸训练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肉力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85.
背景:骨折块间的静力加压作用由内固定本身(如张力带钢丝和螺钉)产生,而动力加压作用在关节屈曲时产生。髌骨横行骨折张力带固定方法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但尚缺乏对这些内固定方法的静力和动力加压作用的量化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目前4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动力和静力加压作用的强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新鲜牛髌骨制作相同横行骨折模型,随机分成4组,钢丝组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技术固定,钢缆组用改良张力带钢缆固定技术固定,螺钉组用单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固定,空心螺钉组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固定。进行骨折固定前,于骨折块间放置富士压力敏感膜,用以测量内固定后骨折块间的压力,即静力和动力加压强度。每组骨折固定模型再分别进行以下两种力学测试:①固定完成后即拆除内固定,取出压力敏感膜。②完成内固定后,使用材料试验机,对样本进行3点弯曲试验(5000 N载荷),模拟膝关节弯曲时产生的骨折块间动力加压作用,而后取出压力敏感膜。使用 prescale FPD-8010E 压力分布图系统软件对每个取出的压力敏感膜进行测量,获得骨断端间的平均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骨断端间的静力和动力加压强度。结果与结论:钢丝组骨折块间的平均静力加压强度显著低于钢缆组、螺钉组和空心螺钉组(P〈0.05)。5000 N载荷下动力加压后,钢丝组与钢缆组、螺钉组和空心螺钉组相比较具有相似的骨断端间压力强度(P 〉0.05)。钢丝组的动力加压强度高于其静力加压强度(P〈0.05)。结果证实,比起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技术,使用钢缆或螺钉可以更显著的增加骨断端的静力加压强度,但同时也削弱了骨断端的动力加压作用。  相似文献   
386.
罗林坡  李萍  罗嘉慧 《中国康复》2020,35(7):362-365
目的:探讨阶梯性康复训练联合持续静态牵伸技术对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持续静态牵伸技术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外加阶梯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肘关节功能、肘关节主动活动度及肿胀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分析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满意度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疼痛、运动功能及肘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均明显升高,肿胀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主动活动度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梯性康复训练联合持续静态牵伸技术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其肘关节功能,降低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7.
周围神经适应缓慢牵伸机理的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幅度缓慢支体延长地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后,行胫后神经复合感觉电位(CSEP)及腓肠肌,胫前肌脊髓诱发肌电图(EEMG)测试,结果 延长10%时,胫后神经CSEP及胫前肌EEMG的峰值显著下降,20%时,胫后神经CSEP,胫前肌EEMG的峰值,潜伏期及腓肠肌EEMG的峰值均显著异常,30%时,胫后神经CSEP,胫前肌及腓肠肌EEMG的潜伏期,峰值,面积  相似文献   
388.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对颈后肌静力性损伤模型兔肌卫星细胞增殖与修复的影响,探讨理筋手法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对静力性损伤的干预机制。方法:选择日本大耳白兔3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兔根据相关文献和课题组前期研究,采用颈椎前屈位45°固定,每日5h,连续60d,建立颈部慢性静力性损伤模型。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5只造模兔作为模型组与空白组进行一般行为学和组织形态学对照。剩余30只造模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手法治疗组,每组15只。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手法治疗组每日予松筋、拨筋、顺筋三种手法治疗,力量为2kg,每种手法治疗5min,每日1次,每次15min,共干预30d。从造模后手法治疗组开始干预为观察的第1天,每组于分别于观察10d、20d、30d时随机取5只兔处死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各组兔颈后肌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兔颈后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成肌分化抗原(MyoD)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兔颈后肌组织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精神萎靡,但触及颈部时反应警觉,易躲闪,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物;HE染色见颈后肌肌纤维严重扭曲变形,肌细胞变形,肌间隙宽窄不一,大量炎性物质浸润;IHC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颈后肌组织IGF-1与MyoD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IGF-1、MyoD、P-PI3K、P-Ak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IHC法检测结果可见,手法治疗组治疗10d时IGF-1与MyoD阳性表达的棕黄色范围显著大于同时期模型对照组,此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染色范围逐渐减少,至治疗30d时光镜下棕黄色染色基本消失。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同一观察时点模型对照组比较,手法治疗组干预10d和20d时IGF-1与MyoD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干预30d时上述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手法治疗组IGF-1与MyoD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与同一时间点模型对照组比较,手法治疗干预10d、20d、30d时P-PI3K、P-Akt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理筋手法可能通过更大程度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静力性损伤模型兔骨骼肌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89.
跟骨骨折跟骨牵伸复位外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其中,约70%~75%的跟骨骨折波及距下关节面,这种波及是后遗伤残的根源〔1〕。在治疗上,学者们意见分歧,目前仍是探索的课题。作者自1988年6月始,依据足生理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结构要求,自行设计研制了跟骨牵引复位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390.
被动牵伸和等速练习对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泉  董薇红 《中国康复》1999,14(2):90-91
17例踝关节损伤经制动后继发功能障碍患者运用CybexⅡ进行3单元时间的被动牵伸和等速练习,结果: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伸屈肌峰力矩值及肿胀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表明被动牵伸和等速练习能有铲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