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87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四肢复杂骨折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由于致伤力的能量大 ,因而四肢复杂骨折损伤的程度严重 ,骨折块多且形态较复杂 ,并发症发生率亦高。如何改进这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提高治疗效果 ,仍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期刊登相关的 6篇论文 ,内容比较丰富 ,部分反映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开放性骨折既比较常见 ,又在如何合理选择固定骨折的方法上存在有待研究的问题。关于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是否需扩大骨髓腔 ,目前虽仍有争议 ,但日渐趋向不扩髓。范卫民等通过动物实验 ,经血流量测定、X线摄片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证明 ,扩髓组骨折端血流量显著低于非…  相似文献   
2.
严重脊柱骨折是致残率较高的损伤之一.我院1976~1986年共收治脊柱损伤180例,其中113例合并脊髓损伤.近年来对脊柱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不稳定骨折的理解,从而能正确的选择手术适应证.为此,本文试图对我们应用的几种内固定器材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应力环境与骨折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组织对应力刺激有良好的适应性,骨折愈合的好坏与其力学环境密切相关。接骨板固定、骨外固定的力学性能不同,构成的力学环境有异,因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亦不相同。应力刺激骨折愈合的机制仍不清楚,骨细胞具有感受力学信号的功能,第二信使cAMP、PGE2可能参与了信号传递,但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起鸿  林贵德 《四川医学》1990,11(5):261-263
报告302例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资料。随访105例,114个关节。临床疗效优良者83个关节,占72.8%;改善者21个关节,占18.4%。54例于站立位摄双膝X线正侧位平片,40个关节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影响疗效的因素除退行性改变外,还有性别、年龄、术前病期及术后年限等。  相似文献   
5.
骨再生与血管生成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对骨再生有促进作用,这一观念已被众多临床医生接受。新生血管不仅是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运输通道,而且也是获得修复调控因子的重要途径。Glowacki和Gerber等认为:血管生成和骨再生是骨修复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环节。如何从机制上阐明骨再生与血管生成的协同作用,成为近年来骨修复研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伴有下肢短缩的骨不连与骨缺损主要是骨折后感染所致。由于存在大片软组织瘢痕和潜在感染,常规的植骨内固定治疗非常困难。近年来采用分期的治疗方法、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骨移植,疗效大有提高。但这些治疗是以达到骨愈合为目的,仍常后遗下肢短缩畸形,对同时恢复伤肢长度迄今尚未重视。我们在加压外固定治疗骨不连的基础上,根据这类创伤病理特点,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12月,应用加压外固定结合下肢延长,治疗12例,获得满意结果。 本组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8~25岁。8例伴有下肢短缩3~17cm,平均8cm;4例为骨干4~10cm缺损性骨不连接,平均缺损7cm。本组采用多平面固定的半环槽式  相似文献   
7.
Repair of flexor tendon defects of rabbit with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repair rabbit tendon defects with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 METHODS: The third passage of fetal skin fibroblast cells was labeled with 5-bromo-2' deoxyuridine (Brdu) and then seeded on human amnion extracellular matrix (HA-ECM). Using 1 cm-long-Achilles tendon defects as repairing mode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endon defects were core bridged with polydioxanone (PDS) and then capsulated with the complex of fibroblasts-HA-ECM. In the control group I, defective tendons were sutured with PDS following the former procedure and capsulated with HA-ECM (without fibroblasts). In the control group II, only PDS was applied to connect the defective tendons. Gross examination, light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 and biomechanical measurement of the repaired tendons were respectively performed at postoperative 1, 2, 3 month as well as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optimal cell concentration for seeding fibroblasts was 3.5 x 10(6) cells/ml. Cells grew well and radiated or paralleled on HA-ECM.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the labeled seed fibroblas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endonization. The results of light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biomechanical assessment suggested that the rate and quality of tendoniz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 and II. The tensile streng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he greatest, the next was in the control group I, and the worst in the control group II (P<0.05). CONCLUSIONS: HA-ECM is the excellent carrier for fibroblasts. Fibroblasts-HA-ECM complex has the capability to repair tendon defect and to tendonize with rapid rate and good performance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ts tensile strength is 81.8% of that of normal tendon.  相似文献   
8.
动态监测组织工程软骨的体外构建及三维静态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组织工程软骨的体外构建及三维静态培养进行连续观测,从而确定适宜的体外培养时间。方法将人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荧光蛋白标记,以2×107个/ml的细胞密度与可吸收性软骨支架材料在体外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再进行三维静态培养,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对于接种后4d、1、2、3和4周的培养物,分别进行荧光强度观察和细胞数量分析。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成功标记种子细胞;采用沉淀法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时,容易出现细胞在材料内分布不均匀的缺陷;连续培养复合体时其整体荧光强度会逐渐降低,单个复合体内的细胞数量在4d时为(1.90±0.12)×106,到第4周时降至(0.70±0.0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静态培养组织工程软骨在4~7d时其中的细胞数量最高,适时翻转培养物有助于稳定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种完全脱蛋白骨复合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 在体外构建人工骨的可行性,并对其体内异位成骨进行评估。方法: 体外将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 然后接种复合rhBMP2的小牛完全脱蛋白骨, 构建组织工程骨, 植入自体大腿肌袋内, 术后4、8周处死动物分别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折弯力学测试, 观测这种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异位成骨作用。结果: 这种方法构建和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异位成骨效应显著且抗折能力较强。结论: 异种完全脱蛋白骨复合rhBMP2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这种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尽管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活性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各家报道不一,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选择可降解支架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将兔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后在体外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对细胞黏附、细胞活度及接种细胞上架率进行测定.结果:扫描电镜下见支架上黏附细胞较多,接种前与接种支架后消化洗脱细胞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接种支架前的细胞活度为97.08&;#177;1.06,接种后的细胞活度为96.87&;#177;0.96,接种支架的细胞上架率为(61.5&;#177;0.41)%.表明兔骨髓基质细胞能在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上贴附、细胞活度不受影响及较高的细胞上架率.结论: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