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14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21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22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563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183篇
  1篇
中国医学   162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p38表达的关系。方法分别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W estern b lot)方法检测家兔假损伤组(S组)和损伤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形态学改变及血管壁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和p38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⑴内膜损伤后1 d血管中膜管腔侧、3 d管腔内表面可见增殖的VSMC,5~7 d新生内膜(NI)形成并逐渐增厚,14~35 d NI进行性增厚。各组中膜均有增殖的VSMC向腔面集聚。⑵S组动脉中膜VSMC及内皮细胞PCNA为阴性。中膜于损伤后1~14 d,NI于5~14 d PCNA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加,14 d达高峰,28 d后开始逐渐减少,且NI阳性率略高于中膜。⑶S组动脉中膜SMα-actin表达为阳性,内皮细胞为阴性。SMα-actin阳性面积于损伤后1 d开始减少,3 d最为明显,5 d后开始逐渐增加,NI阳性表达略低于中膜。⑷S组动脉中膜p38较少或无表达,损伤后1~35 d呈持续高表达,以3~14 d最为明显,NI阳性表达略高于中膜。损伤后p38表达变化与PCNA表达变化呈正相关,且早于SMα-actin表达减少。结论内膜损伤后VSMC增殖能力与其表型转化密切相关,p38参与了损伤后VSMC表型转化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理想的体外胚胎着床模型,并检测模型中人孵化后早胚细胞角蛋白、肌动蛋白和hCG。方法:孵化后早胚与人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基质细胞共培养,观察胚泡在基质细胞层上的定位、黏附、铺展和侵入过程;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测定共培养系统中的细胞角蛋白和肌动蛋白;用免疫荧光分析技术,测定培养液中的hCG水平。结果:胚泡和基质细胞共培养5h起,胚泡开黏附在基质细胞层上,最终侵入蜕膜化的基质细胞间。共培养48h后,细胞角蛋白仅仅在滋养层细胞中表达;肌动蛋白在人蜕膜化的基质细胞和滋养层细胞中均有表达。囊胚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共培养的培养液中的hCG水平明显高于囊胚单独培养的(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一个能反映人胚泡黏附、铺展及侵入到人子宫基质细胞的体外着床模型,细胞角蛋白、肌动蛋白和hCG在着床早胚细胞中起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小G蛋白Rho相关激酶(Rock-1)基因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法舒地尔(fasudil)对HPH的预防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模型组(H组)和缺氧+fasudil预防组(fasudil组),对照组(C组)。采用常压间断缺氧法复制大鼠HPH模型,右心导管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计算右心室(RV)/[左心室+室间隔(LV+S)]的重量比值作为右心肥厚指数,并用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R0ck.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水平。结果:mPAP在缺氧7天后明显增高(P〈0.01),并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升高。右心肥厚指数在H组第7天开始升高。第14天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H组比较.fasudil组mPAP及右心肥厚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Rock.1基因在HPH发生早期即明显上调.第7天达高峰后维持于较高水平。α-SMA基因表达第7天明显上调。第14天达高峰,至模型后期仍高于基础表达;Rock-1基因表达较α-SMA提前达到高峰,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83,P〈0.05);fasudil组两基因表达水平均较H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Rock-1基因在HPH大鼠肺组织中出现了明显表达异常,法舒地尔能显著降低mPAP,改善右心室肥厚.并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Rock-1基因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亚溶解剂量补体C5b-9(SC5b-9)复合物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作用,并探讨NF-κB核转录因子是否介入SC5b-9的促增生效应。方法:体外纯培养大鼠GMCs,并行光镜、电镜及功能鉴定。质控SC5b-9后,将GMCs分为5组,即SC5b-9刺激组、SC5b-9+PDTC组(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ATS组、灭活人血清组及完全营养液组。应用RT-PCR检测40min PCNA和FN mRNA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8 h GM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维粘连蛋白(FN)及细胞核内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实验40min,SC5b-9刺激组PCNA和FN mRNA表达上调,PDTC处理后表达则明显下降,其余3组PCNA均呈阴性,另3组FN则均有一定基础表达。SC5b-9刺激组,GMCs免疫组化显示:PCNA、α-SMA、FN、NF-κBp65表达增加,PDTC处理后则4者表达明显下调,其余各组,PCNA、α-SMA、NF-κRn65均呈阴性,FN亦有一定的基础表达.结论.SC5b-9可能通过激活NF-κR促讲GMCs增生和ECM分泌.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人胚成纤维细胞(HF)微丝骨架影响及与病毒复制状态的可能关系。方法: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 estern-b 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内β型肌动蛋白(β-actin)、球状肌动蛋白(G-actin)和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病毒即刻早期抗原(IE);微丝骨架探针观察HF细胞内感染状况及微丝骨架变化。结果:HF细胞CMV感染率大于95%,IE抗原主要位于细胞核。受染细胞变粗、变圆,甚至脱壁,呈时间依赖性。与未感染组相比,CMV感染后细胞内β-actin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G-actin水平在感染24 h后增加(0.941±0.061 vs 0.714±0.119,P<0.05),但在感染后72 h、96 h却下降(0.218±0.035、0.230±0.055 vs 0.714±0.119,P<0.05);F-actin水平在感染后24 h、72 h、96 h呈渐进性下降(0.256±0.021、0.127±0.032、0.026±0.008 vs 0.373±0.050,P<0.05)。受染细胞内微丝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融合,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CMV引起HF细胞内肌动蛋白质、微丝骨架形态及重组异常,可能有助于其侵袭宿主细胞并进一步活化及复制。  相似文献   
26.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IR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同时并见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或冠心病等多种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征.研究表明,IRS的形成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紊乱有关,而肌动蛋白是诱导凋亡信号传递的重要因素.养心通脉片能有效提高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健康对照组大鼠主动脉的APO和actinr测值均显著低于IRS病理模型组,提示IRS形成与细胞凋亡失常及肌动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有关.目的:研究养心通脉片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大鼠模型主动脉细胞凋亡及肌动蛋白信号传递的影响.方法:采取"高脂高糖高盐膳食"饲养法复制实验性IRS大鼠模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养心通脉组、二甲双胍组、病理模型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治疗30天,检测分析各组大鼠主动脉的细胞凋亡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4组大鼠比较,细胞凋亡率和肌动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都呈现健康对照组→养心通脉组→二甲双胍组→病理模型组递增的趋势(均p<0.01);两治疗组比较,养心通脉组的细胞凋亡率和肌动蛋白表达的平均先密度值较之二甲双胍组均显著下调(p<0.01或p<0.05).结论:养心通脉片对主动脉细胞凋亡及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明显优于二甲双胍片.  相似文献   
27.
《护士进修杂志》2012,(4):331-331
答:当心肌除极化时→Ca2从肌质网中释放并从细胞外转入→细胞质中Ca2+浓度升高→Tnc与Ca2+结合→TnC、TnI构型发生变化→TnT从肌动蛋白移开→向肌球蛋白转到肌动蛋白的双螺旋链的深沟中→肌动蛋白上受点暴露→肌球蛋白的头部与受点相接触→形成横桥→ATP酶作用于ATP→释放能量→肌动球蛋白收缩→心肌收缩。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检测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儿血清人β-肌动蛋白(β-actin, ACTB)、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重症HFMD患儿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体检的4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ACTB、SAA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重症HFMD患儿血清中ACTB、SAA表达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HFMD患儿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中ACTB、SAA表达水平对重症HFMD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DH、AST、CK、CK-MB、BUN、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升高(P均<0.05),并出现发热、皮疹症状,部分患儿出现嗜睡、惊厥、头痛、躁动症状,70%以上患儿CRP>8 mg/L,Cox A16阳性11例(26.19%),EV 71阳性31例(73.81%)。试验组血清ACTB、SA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重症HFMD患儿血清ACTB与SA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5,P=0.0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CTB、SAA水平偏高是重症HFM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患儿血清ACTB、SAA联合检测诊断重症HFMD的AUC为0.862,敏感度为75.2%、特异度为91.6%。结论 重症HFMD患儿血清ACTB、SA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是影响重症HFM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联合检测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重塑对体外大鼠跟腱来源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取3周龄雄性SD大鼠跟腱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TSCs,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别以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D)终浓度为0、50、100、500、1 000 ng/m L的含15%FBS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及形态变化,纤维肌动蛋白(fibros actin,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Western blot检测F-actin/球状肌动蛋白(globular actin,G-actin)比值,根据结果选择CYD有效使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取TSCs分别采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组)、含CYD的成脂诱导培养基(CYD+诱导组)以及普通培养基(普通组)、含CYD的普通培养基(CYD+普通组)培养3、7 d,收集各组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分化相关特异标志性基因表达,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脂蛋白酯酶(1ipoprotein lipase,LPL)、脂肪酸结合蛋白(a P2),Western blot检测PPARγ、a P2蛋白表达。结果 CYD浓度为100 ng/m L时既能有效干扰TSCs细胞骨架F-actin的聚合,又不影响TSCs的存活,选择该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3、7 d时CYD+诱导组PPARγ、LPL和a P2基因及PPARγ、a P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 d时CYD+普通组PPARγ、LPL和a P2基因表达也显著高于普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骨架重塑是TSCs成脂分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抑制F-actin聚合可促进TSCs的成脂分化,对肌腱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肿瘤进展的过程,即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的过程,常表现出细胞膜突起、细胞问粘着、连接丧失等特点。Ozcan等认为是几种actin交联蛋白引起细胞骨架微丝重排的结果,Fascin是其中一种55kD的肌动蛋白交联蛋白,在细胞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