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2篇
  免费   405篇
  国内免费   678篇
耳鼻咽喉   485篇
儿科学   189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1131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567篇
内科学   45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330篇
特种医学   3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78篇
综合类   2847篇
预防医学   503篇
眼科学   696篇
药学   699篇
  5篇
中国医学   501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534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524篇
  2008年   580篇
  2007年   637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674篇
  2004年   652篇
  2003年   551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411篇
  2000年   396篇
  1999年   358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24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53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亚洲型和西方型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S病变在空间上的多发性(即散在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数病灶)及其在时间上的多发性(即病程中的缓解复发),构成了其临床经过及症状和体征的主要特点。西方人的MS以大脑、脑干病损为主(称为西方型MS),而日本和我国均发现脊髓和视神经受损害最常见(称为亚洲型MS)。随着神经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对两型MS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2.
脑成像已经成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功能磁共振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手段具有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非侵袭性、无须注射对比剂、可同时获得脑的解剖与功能影像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现就fMRI的成像原理技术、正常皮层中枢功能和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93.
全麻需要监测意识转换、术中知晓和预测苏醒。临床上常用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进行镇静程度的评分,而术中频繁的唤醒患者来判断镇静程度是不现实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种神经功能监测指标相继引入临床麻醉领域,用于镇静和苏醒判断的检测。其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最具代表性,其中又以采用ARX模式提取得出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最为常用。作者旨在观察AAI能否作为喉罩通气时静脉复合麻醉下短小手术的麻醉深度量化指标,从而避免由于麻醉过深或过浅而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4.
实验性大鼠内囊出血后H反射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内囊出血后H反射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将大鼠动脉血定向注入内囊以建立脑出血模型 ;检测左右侧腓肠肌H反射的变化 ;同时观察大鼠运动功能缺损和皮层血流量的改变情况。结果 大鼠右侧内囊出血后 ,左侧腓肠肌H反射波幅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右侧 (P <0 .0 1) ;左侧H反射的潜伏时明显缩短且明显低于右侧 (P <0 .0 5 ) ;相反 ,右侧H反射的波幅及潜伏时与出血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大鼠左侧肢体出现了明显偏瘫体征。代表肢体的皮层局部血流量在出血后 7d右侧低于左侧。结论大鼠内囊出血可以引起支配对侧肢体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升高、脊髓单突触牵张反射增强。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不同诱发电位评价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的价值。方法:选择5年前制作的8只EAE猴为实验组,另选13正常猴作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 trigeminal evoked potential,BT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结果: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3.0&;#177;0.63)ms,BTEP的T1-T2、T3—T7峰间期为(2.53&;#177;0.67)、(1.68&;#177;0.37)ms,SEP的P40-N21峰间期为(13.38&;#177;3.61)ms,BAEP、BTEP及SEP各波峰间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BAEP、BTEP、BAEP+BTEP及下肢SEP检查EAE猴异常率分别是50%,50%,62%及81%。结论:BAEP,BTEP,SEP都可以检出EAE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其中下肢SEP阳性率最高,BAEP和BTEP联合检查可使阳性率增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制作猴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治疗组植入3.0×106个/kg神经元样细胞与含2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用200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悬液,损伤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治疗后四五个月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动物前3周将TrueBlue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下界下部后索部位,制备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脊髓后角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观察后索结构。结果:8只恒河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脊髓损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消失,治疗后四五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损伤治疗组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损伤治疗组波幅降低度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犤(3.78±1.32)μV,(9.85±0.84)μV,t=-11.194,P<0.01犦。②病理结果表明,损伤治疗组后角轻度胶质增生;损伤对照组后角神经元少见,胶质浸润。③脊髓后索神经纤维密度和积分吸光度值:损伤治疗组后索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犤(1338±276)个/视野,(574±168)个/视野,t=4.734,P<0.01犦;积分吸光度值高于损伤对照组(9966.73±3753.78,4323.25±1040.92,t=2.897,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损伤治疗组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对侧)存在蓝色荧光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①注射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波幅降低,表明其本体感觉获得了一定程度恢复,同时说明波幅的变化在判断脊髓损伤方面比潜伏期更敏感。②后角神经元明显增多,说明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猕猴后索组织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对30例4~8岁调节性内斜视弱视儿童行mfVEP检测,并与同年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内斜视弱视眼各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峰潜时延长.在中心区存在显著性差异;鼻颞侧反应峰潜时存在差异。各组上半视网膜N1、P1波较下方振幅密度降低、峰潜时延长,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内斜视弱视眼在中央及鼻侧区域视功能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复发性孤立性视神经炎(RI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V1)与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 收集45例RION患者(RION组)及4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行常规头部MRI及rs-fMRI,选取V1为种子点,采用统计参数图5(SPM5)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并将RION组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与其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PASA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ION组左侧额中回、双侧枕叶舌回、右侧颞中回及右侧顶下小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双侧楔前叶、右侧额前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右侧顶下小叶及右侧额前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PASAT评分呈正相关;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患者视力呈正相关。结论 rs-fMRI可检测出RION患者与V1区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并且显示与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相关的脑区,可为临床探索RION功能连接异常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前注意视觉皮层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注意视觉皮层的非注意视觉偏差刺激自动加工脑功能解剖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对20名健康右利手男性,采用经典oddball被动范式给予非注意视觉刺激,标准刺激为红色方块,概率为80%,偏差刺激为绿色方块,概率为20%,观察功能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最终分析15名被试,fMRI检查前、中、后的按键正确率均≥95%,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fMRI显示右侧梭状回(枕颞内侧回)、右侧部分颞叶、枕叶及海马旁回,左侧枕叶,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及左侧中央前回/后回脑激活区BOLD信号在偏差刺激出现后明显升高。结论 fMRI可以清楚显示前注意视觉皮层功能解剖分布,为临床诊断前注意视觉皮层受损情况提供更加直观的检查方式,为疾病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模式对正常人脑扣带皮层进行亚区划分,并分析不同亚区的功能连接模式。方法 收集47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采集结构磁共振图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在蒙特利尔脑研究所标准空间勾画扣带皮层ROI。基于个体计算ROI中每个体素与全脑其他体素时间序列的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得到互相关矩阵,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自动聚类。采用交互验证的方法选择合适分割数。最终计算最大概率图谱。通过单样本t检验确定与每个亚区具有正功能连接的脑区。结果 扣带皮层被分为6个亚区:前扣带皮层、背侧中前扣带皮层、腹侧中前扣带皮层、中后扣带皮层、背侧后扣带皮层及腹侧后扣带皮层亚区。每个亚区有特异的静息态功能连接模式。结论 人脑扣带皮层依据不同的静息态功能连接模式分为6个亚区,每个亚区分属不同的脑功能网络,参与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