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现多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适当控制麻醉深度可以减少用药量及副作用的发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是目前麻醉深度监测较为理想的指标之一m…。本研究拟观察无痛人流术中患者AAI的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系统功能减退,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代谢降低,术中易发生麻醉过深或过浅,而术后又易发生苏醒延迟。本研究旨在观察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对老年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 ARX-index,AAI)、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咪达唑仑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分级Ⅰ~Ⅱ级、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和BIS,依据观察者警觉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the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评分)评估镇静程度。术中每隔5min静注咪达唑仑0.5mg,直至OAA/S评分迭到1分。分析AAI、BIS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诱导期,AAI、BIS随病人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且与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0.973和0.945,均P〈0.001)。恢复期病人表现为骤醒,AAI、BIS亦快速上升。结论:AAI、BIS均可定量、准确地反映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4.
听觉诱发电位(AEP)分析用于监测病人麻醉术中的意识水平是近年来有关麻醉深度方面研究的焦点。近几年有关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LAEP)的研究尤为突出[1-2]。MLAEP的A-Line自动回归模式(ARX)指数(AAI)是一种AEP的自动回归分析模式计算得出的指数[3-5]。目前已由丹麦Danmeter公司制成A-Line AEP监测仪。本文通过对临床病人使用镇静催眠药后MLAEP ARX指数与意识程度的关系观察分析,就MLAEP的ARX指数分析对意识状态的监测作用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系统功能减退,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代谢降低,术中易发生麻醉过深或过浅,而术后又易发生苏醒延迟[1].本研究旨在观察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对老年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镇静深度监测指标,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醚麻醉时电针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实施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醚麻醉的患者24例。根据异氟醚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随机分为Ⅰ组(0.4MAC)、Ⅱ组(0.6MAC)、Ⅲ组(0.8MAC)3组。术中针刺合谷、内关穴,记录各个时间点从I、BIS的变化。结果:电针后,3组BIS以及Ⅱ组、Ⅲ组AAI均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AAI与电针前即刻相比,除在电针时有显著升高(P〈0.05),2min后恢复,其余各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醚麻醉状况下对镇静深度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阻滞(硬麻)与全身麻醉(全麻)复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上腹部手术既增加了硬麻的安全又减少了全麻药的剂量,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但是否会导致麻醉过浅、术中知晓的可能。本文通过以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闭环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观察老年人复合麻醉中知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CO2气腹时AEPI与应激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深度目前尚无理想的监测方法,近年较为关注的是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AEPI是一个连续、实时反映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能提供手术刺激、镇静、催眠等多方面的信息,且能预测体动及意识消失或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曾毅  陈绍洋  巩固  黄怡  熊利泽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09-2811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为合理指导此类患者的麻醉提供依据。方法:ASAⅡ~Ⅲ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试验组通过监测AAI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使AAI维持在30以下;对照组仅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记录基础值、插管时、插管后5min、切皮、脾脏切除、门奇断流、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AAI值以及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术毕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维库溴铵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各时间点A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毕患者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随访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AAI指导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可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全身麻醉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身麻醉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镇痛、镇静和肌松,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肌松药与镇痛药的大量应用,使得麻醉深度及意识状态变得难以判断。因而控制麻醉质量,全身麻醉监测的首要任务是良好的意识水平判断,以避免日益增多的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种神经功能监测指针相继引入临床麻醉领域,进行镇静和苏醒判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陈杰  陶国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76-178
背景:听觉诱发电位不仅反映皮质及皮质下脑电活动,且与多种麻醉药具有量效关系,是目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指导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的可行性。 设计:以手术患者未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 对象:选择2003-10/11西南医院麻醉科收治的行单纯腹腔镜胆囊摘除择期手术的患者16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两组,8例/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基本相似(P〉0.05)。 方法: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均采用10g/L异丙酚维持麻醉,将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及设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输入ALARIS P 6003泵,由其控制靶控输注异丙酚。正常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则通过维持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于15~30来调节异丙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于患者人室静卧10min后(T0),诱导后患者睫毛反应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3),插管后3min(T3),腹部钻孔时(T4),气腹平稳30min时(T5),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4分时(T6)检测两组患者无创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期间两组血流动力学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的变化,以及各种麻醉药的用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种麻醉用药量的比较。②两组各时相点血流动力学值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的变化。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各种麻醉用药量的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异丙酚的实际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7.25&;#177;37.11),(337.38&;#177;36.72)nag,P〈0.05],而两组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的用量基本相似(P〉0.05)。②两组各时相点血流动力学值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的变化: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各时相点基本相似(P〉0.05)。与T0期比较,在T1,T2,T3期两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T4,T5期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8.50&;#177;6.19,21.25&;#177;4.06;28.00&;#177;5.66,20.75&;#177;3.41;P均〈0.05)。术毕询问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情况。 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作为麻醉深度监测的一项新指标,能够有效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时患者的麻醉深度,有助于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时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联合调控麻醉深度与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拟在气管内麻醉下行择期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0)和麻醉深度调控组(M组,n=20)。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深度控制目标:C组为维持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在各自基础值的±20%之内,M组维持AAI.值15~30、BIS值40~55。于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T1)、切皮时(T2)、胃肠吻合时(T3)、关腹前(T4),气管拔管后(T5)分别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AAI值并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皮质醇水平。记录术中患者有无体动反应、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术后有无术中知晓及其他麻醉并发症。结果 M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血管活性药使用多(P<0.05)。C组切皮时血压、心率升高(P<0.05)。C组血糖T2、T3时与基础值及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T2、T3、T4、T5时与基础值及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知晓。结论 BIS、AAI与麻醉深度及应激反应指标之间有良好相关性,联合监测能指导麻醉深度调控,减少过度应激。  相似文献   

13.
氟比洛芬酯对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对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麻醉深度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异丙酚2 mg/kg、芬太尼3μg/kg、罗库溴铵1 mg/kg,行气管插管。术中异丙酚5 mg.kg-1.h-1、瑞芬太尼0.15μg.kg-1.min-1维持麻醉,维库溴铵间断加入维持肌松。调节麻醉药物输注速率使AAI值维持在20±5,BIS值维持在50±5。待各项麻醉监测指标稳定维持20 min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分别记录氟比洛芬酯注射即刻?注射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的AAI、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给药后各时点患者的AAI、BIS、MAP和HR值与给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剂量的氟比洛芬酯在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中对麻醉深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药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和苏醒时闯的影响。方法肝功能不全患者40例,Child—Pugh分级A级,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咪达唑仑0.05mg/kg,雷米芬太尼3μg/kg进行麻醉诱导,并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mg/kg后行气管插管。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0~5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术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等指标,并记录麻醉维持阶段药物用量变化及麻醉苏醒时间,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维持阶段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mg/kg v.s.(6.7±0.4)mS/kg,P〈0.05];BIS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0±1.5)min v.s.(11.0±1.4)min,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BIS监测指导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麻醉维持,可在保证适"-3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血糖、血流动力学为观测指标,评估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三者的变化规律,探讨三者变化关系。方法 选择3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年龄40~65岁,Mallampati I—II,ASA I—III。依次给予咪唑安定0.1m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胺0.1mg/kg、 芬太尼2ug/kg,推药速度均为1ml/s,诱导完毕后以4mg/kg.h泵注异丙酚。注射芬太尼3分钟后气管插管,IPPV通气,呼吸频率12~14次/min,潮气量8~10 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完毕、插管前、插管后1、3、5、10、15min时点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血糖(GLU)、心率(HR)以及血压(平均动脉压 MAP、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结果 部分指标在诱导插管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AAI在诱导前后变化最明显;GLU与SBP、DBP、MAP在诱导插管前后变化一致;AAI、HR在插管后3—15min后的变化趋势与SBP、DBP、MAP有所不同。结论 AAI在麻醉诱导期变化程度比血糖、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血糖在麻醉诱导插管期与血压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同步反映插管刺激;AAI在本研究条件下不能与血流动力学、血糖同步反映插管刺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早期妊娠分成异丙酚组(Ⅰ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Ⅱ组)各25例,观察两组用药总量、手术各时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呼吸循环参数改变。采用A—LINE无创麻醉深度监测仪监测AAI值。结果Ⅰ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Ⅱ组;两组AAI值在给药后及整个手术期间均明显降低(P〈0.01),Ⅱ组AAI下降的时间及恢复时间滞后于Ⅰ组,Ⅰ组在术后7分钟、Ⅱ组在术后10分钟升至给药前水平;给药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均有下降(P〈0.05);Ⅱ组与Ⅰ组相比,SpO2在给药后、手术开始时、手术1分钟及术后1、4分钟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在给药后、手术前4分钟与术后前4分钟SpO2降低(P〈0.05),Ⅱ组SpO2在给药后各时点无明显变化;Ⅰ组术中体动6例,Ⅱ组中无体动。结论AAI的监测更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65-75岁、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用利多卡因和地卡因的混和液。用丙泊酚、司可林、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和维持全麻。通过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使A组患者AAI维持于15±5,B组患者BIS维持于50±10,C组根据高年资麻醉医师的经验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观察3组间单位时间丙泊酚的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例次以及有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A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为(0.71±0.12)ml/min,B组为(0.65±0.15)ml/min,C组为(0.66±0.11)ml/min。3组间用药量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高血压和术中知晓,3组间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0%、10%、1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BIS或AAI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镇静深度调控是安全、有效的,但不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肺癌手术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硬膜外腔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记录各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AAI。结果:两组患者AAI在T2时间点与T1比较,AAI均显著性降低(P〈0.01),并随着患者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在T3GA组显著性升高;在T5时,两组均较T4显著性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AI对指导临床用药和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硬膜外腔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记录各时段的平均动脉(MAP)、心率(HR)和AAI。结果两组患者AAI在T2时间点与T1比较,AAI均显著性降低(P<0.01),并随着患者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在T3时GA组显著性升高;在T5时,两组均较T4显著性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AI对指导临床用药和麻醉深度监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目前已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及脑功能状态最灵敏的指标之一。Andra E等研究表明BIS与单一镇静药(如异丙酚)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良好硬膜外阻滞的患者在维持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似乎尚能呈现出一定的镇静作用。本次研究拟引入BIS监测脑功能状态作为围术期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评价老年患者行择期开腹手术中单纯全身麻醉与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镇静效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