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神经科学学会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发达国家,已成为生物医学最大的科学研究学会。神经科学从理论到应用进步速度很快,它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汲取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了将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在校学生,2001年兰州医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新增设了英文版Ptinciples of Neuroscience双语教学,以掌握知识为核心,同时兼顾提高英语的阅读,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2.
目的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健康老年与青年志愿者的步行稳定性,为更全面评估人体的动态平衡、预测跌倒风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肌骨系统健康志愿者(7名老年和10名青年)在不同步速(80%、100%1、20%自然步速)下的运动学数据,提取志愿者在30个连续步态周期中,第7颈椎和第10胸椎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移,以及下肢各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内收运动角度,计算位移和运动角度变化的最大Lyapunov指数,比较分析老年与青年组之间步行稳定性差异,以及步速对人体步行稳定性影响。结果青年组步行稳定性优于老年组,并在某些运动节段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和青年的步行稳定性随步速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最大Lyapunov指数,能有效并定量地评测人体步行中各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3.
摘要 目的:设计步速识别传感器系统,安装在假肢接受腔上对行走步态进行识别。 方法:采用MMA7361L加速度传感器与ENC-03陀螺仪组成传感器系统,放置于假肢接受腔部位,获得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运动信息。利用Quanser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传感器系统的信号,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小波变换提取信号特征值,最终由K最近邻算法进行速度识别。 结果:该系统结构小巧,反应灵敏,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截肢者的步行速度。 结论:该系统放置在假肢接受腔上能够快速有效的采集运动信息并且识别行走步速,为智能假肢控制提供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不同状态下Berg平衡功能和10m步行速度.结果:在步行状态下,戴DAFO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  相似文献   
75.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2011年5月24日,《癌症研究》(Cancer Res)杂志在线报道美国前瞻性研究结果:与每周以轻松步速行走<3小时者相比,每周快步行走≥3小时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疾病进展率降低57%。  相似文献   
77.
背景:传统的下肢假肢行走状态改变时膝关节阻尼不能随之改变,假肢跟随性差,变化范围小。 目的: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智能下肢假肢控制方法,实现假肢侧对健肢侧的实时跟踪和步速跟随。 方法:智能下肢假肢采用带固定式气缸阻尼器的四连杆机构,采用有限状态机的控制方法,感知当前的步态事件,触发步态状态的转变,调整对应的步态模式,得到步态规划的输出动作。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智能下肢假肢能够进行步速识别和步态识别,控制器输出不同的控制策略,控制步进电机调整膝关节阻尼的大小,假肢侧能够对健肢侧进行实时跟踪和步速跟随。  相似文献   
78.
偏瘫患者膝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训练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等速离心收缩训练对偏瘫患者膝伸肌群力量及步速的改善情况,了解其是否加重偏瘫膝伸肌群痉挛程度并产生肌肉损害.方法:应用Kin-Com等速装置对16例伴有膝伸肌群痉挛的偏瘫患者进行3次/周共4周的等速离心收缩训练,训练前、后分别用等速被动测试方法以30°/s、60°/s、120°/s角速度测定被动阻力力矩(痉挛量化指标),以及受累侧膝伸不同角速度时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同时用表面电极EMG记录股四头肌、膕绳肌的肌电信号;测定训练前及训练停止3周后的自我习惯步态的10m步速.训练停止3周后,再次测定受累侧膝伸向心收缩力矩、离心收缩力矩.训练前和第1次训练后72h测定血中C反应蛋白和血肌酸激酶水平.结果:训练后,受累侧膝伸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显著增加(P<0.05);痉挛程度保持稳定(P<0.05);原动肌(股四头肌)平均EMG活动显著增加(P<0.05),拮抗肌(膕绳肌)抑制活动变化较小(P<0.05);步速增加(P<0.05).停止训练后3周时,受累侧膝伸肌力改善的百分比有所降低,但步速的改善基本保持(P>0.05).第1次训练后72h血C反应蛋白和血肌酸激酶均未高于正常值.结论:短期的等速离心收缩训练可显著地改善偏瘫患者肌力与步速,且不增加痉挛的程度,但长期效果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衰弱患者吞咽障碍与失能的关系,为减少衰弱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老年衰弱患者3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ried衰弱表型结果将患者分为衰弱前期和衰弱期;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和吞咽正常组。采用简易躯体能力评估身体平衡、步速和起坐时间,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身体平衡、步速和起坐时间与吞咽困难的关系。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结果 衰弱前期患者278例,衰弱期患者44例;吞咽障碍组患者58例,吞咽正常组患者264例。吞咽困难组患者的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PPB)、串联站立平衡、4米步行速度及5次起坐得分分别为(6.31±2.69)、(2.93±1.37)、(2.28±1.12)及(1.10±0.21)分,均较无吞咽困难组[(8.48±2.77)、(3.42±1.17)、(2.70±1.22)及(2.36±1.09)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吞咽困难与SPPB及身体串联站立平衡、4米步行速度、5次起坐得分均呈负相关(r=-0.263、-0.142、-0.127、-0.293,均P<0.05)。结论 躯体能力的下降,包括身体平衡下降、步速下降、起坐时间增长可能是老年衰弱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提示指标。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老年人下肢特殊肌群肌力和几种功能性活动测试与步速的相关性。方法341 名居家老年人(65~94 岁),按步速<0.8 m/s 为肌少症的筛查标准,分为可疑肌少症组(n=137)和正常组(n=204)。比较两组人群的基本特征,下肢肌群(包括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肌力,单腿站立测试、Berg 平衡量表、功能性步态测试、功能性伸展测试、计时起立-走测试评分,及其与步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体重、身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疑肌少症组年龄较大(P<0.05)。双侧下肢肌群肌力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与步速呈弱相关(r=0.121~0.227, P<0.05),胫前肌肌力与步速无显著相关性(P>0.05)。步速与单腿站立试验呈弱相关(r=0.121~0.236, P<0.05),与Berg 平衡量表、功能性步态测试、功能性伸展试验评分呈中度相关(r=0.479~0.584, P<0.001),与计时起立-走测试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02, P<0.001);除功能性伸展测试(P=0.28)外,其他测试两组间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诊断肌少症不能仅依靠肌力,还应结合功能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